四川新闻网达州4月20日讯(姜仕华 李玉印 记者 余开洋)秦巴山区是四川省四大贫困片区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四川文理学院承担了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和永宁乡柏树坝村两个贫困村的脱贫帮扶任务。三年来,学校广泛凝聚师生共识,多措并举出实招,见实效,扶真贫,真扶贫,举全校之力帮助贫困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帮扶筑基础 致富增收形式多

  据悉,学校把脱贫攻坚、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为服务地方、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置校地合作处,牵头负责日常联系和对接脱贫工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帮扶。学校领导数十次率队深入贫困村调研产业发展需求和了解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与致富发展愿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精准制定了详细的五年帮扶规划。

  万源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出产土豆、板栗、茶叶、松子、黑鸡、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然而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和包装加工,致使优势资源埋没深山,学校积极组织美术学院专业教师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注册地理商标,并利用当地龙头企业和学校博大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帮助村民拓展销路,使村民足不出户实现收入增加。学校还与省民政厅、省工行、省储备局等单位先后协调资金1000万余元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现已建成一个黑鸡养殖基地和一个肉牛养殖基地,有50多户贫困养殖户加入集体经济合作社,每年可实现家庭纯收入8000多元。学校还支持当地森隆林业公司发展跑山猪、黑鸡等绿色生态产业。

  学校先后筹集资金40余万元,协调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柏树坝村和老洼坪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移动通讯基站和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贫困村村民生产生活的现实困境。学校帮扶的柏树坝村所在地万宝山风景宜人,四季景色各有特点,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和特殊的林场知青文化,极具旅游开发潜力。学校组织旅游规划专任教师数次深入景区调研,收集数据和文献资料,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科学的旅游开发整体方案,并把万宝山作为美术创作写生基地,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科教帮扶强信心 乡村振兴思路清

  学校根据扶贫帮扶整体安排计划,充分发挥科技智力优势,选派党建专家指导基层党组建设,提升村支“两委”组织领导能力;与当地党员干部共同开展“不忘初心”主题党日活动,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组织法律专业专任教师到贫困村宣讲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导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校党委书记王成端及时到贫困村向当地干部群众宣讲会议精神以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土地流转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帮助贫困村民树立脱贫攻坚信心。三年来,学校结合当地教育和干部群众技能提升需求,对万源市优秀年轻干部、基层党务骨干,壮大集体经济创业先锋、贫困村专任教师等群体进行党的理论、领导干部素养、新常态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教师教学技能提升专题培训,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有效夯实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

  学校把茶垭乡中心小学和永宁乡中心小学作为对口帮扶教育基地,组织教学业务骨干与当地村小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选派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和开展专业见习,有效解决当地师资紧缺的现实问题。每年寒暑假组织党员师生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科普、支教、支农、家电义务维修、慰问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各项帮扶活动,实施暑期贫困村青少年励志帮扶计划,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进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深入展开。

  文化帮扶塑精神 脱贫攻坚劲头足

  学校坚持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繁荣社会文化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帮助贫困村提升文化发展能力。万源是革命老区也是巴人的重要发源地,积淀形成的“巴山红军精神”和巴文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三年来,学校持续组织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师深入万源市革命遗址、城镇乡村艺术采访,创作了《赤血同行》《雨润巴山》《魂铸巴山》《梦巴山》《苏二姐的新生活》《山沟沟》等系列巴山题材优秀歌舞话剧。两次组织数百名师生赴万源开展“文化惠民·携手奔康”主题文艺演出,每场演出活动都座无虚席,精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展现了万源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给人强大的精神激励,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念。

  学校结合扶贫村文化建设需求,捐资5万多元用于乡村图书资料室、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建设,并捐赠图书1600多册以及电脑、电视、打印机、投影仪等设备器材。学校还组织川陕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团队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组织广播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对当地文广新局、电视台、电台等文化宣传骨干进行集中培训,提升当地文化创新发展动能。

  持续帮扶再用力 全面小康指日待

  今年,根据省委的安排,学校还承担了小金县达维镇简槽村的扶贫帮扶任务。为持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学校将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方面全面对接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推帮扶村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将着力加强智能制造、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化学化工、艺术体育、文学传播等重点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真正实现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与地方产业对接;在人才培养上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将加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水利工程技术支持、现代物流规划设计、机械设计制造、生物制药与制品检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等特色领域平台建设,组建成立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据介绍,学校下一步将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总体安排,围绕四川“一低五有”、“一超六有”的具体指标和 “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基本要求持续推进贫困村危房改造、异地搬迁、人居环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兴农康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济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并发展成为区域龙头企业,帮助贫困户发展魔芋种植业,栽种猕猴桃、黑桃等经济作物,扩大生猪、山羊、肉牛、黑鸡等农畜产业规模,稳步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争取在2020年前使帮扶村全部摘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图由四川文理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