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8日讯(记者 李慧颖 胡旭阳 摄影报道)江口沉银究竟有多少关于张献忠的宝贝?那一段神秘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经过一年的考古发掘又有何新的进展?为让公众同江口明末战场所负载的神秘历史进行零距离接触,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工地开展了公众对外开放活动。100名幸运观众出现在了活动现场,感受这段历史带给自己的震撼。

  “江口沉银遗址发掘所运用的科学考古方法和新技术,是我们考古工作一大亮点。遗址在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文物主要夹杂在江底的石头和泥沙之中。针对这一情况,最终采取了围堰考古发掘的方式:在遗址周边围堰抽水后,在河底进行层层发掘。这种方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少见,开创了考古新方法。”负责解说的考古工作人员详细地讲解着如何科学考古。前来参观的市民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主动提问和工作人员互动。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该遗址陆续发现一些重要文物,该遗址初步认为可能与张献忠“江口沉银”有关。2017年1月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出水文物3万余件,为研究明代中晚期社会历史、研究张献忠大西政权提供了重要材料。今年4月10日,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成功入选201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目前,第二期考古发掘从2018年1月至4月期间进行,即将于4月30日结束。这是由于丰水期河道水位大幅上涨,发掘面低于河面,鉴于十分危险,所以只能选在枯水期进行。二期发掘工作将继续采取“围堰考古”方式向西、向南扩展发掘,二期围堰长约1公里、宽约30米,围堰内可发掘面积为2万平方米。在发掘前期,当地通过无人机磁法、高精度电法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探索遗址核心区与遗址范围,综合运用人工发掘和机械发掘,采用探方法、探沟法、震动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古发掘。使用RTK精确定位每一件出水文物的三维坐标,使用无人机对考古发掘区进行航空拍摄测量,运用三维扫描仪构建遗址的三维模型,最大限度复原遗址原貌。现场一侧工作人员正在挖掘砂石,进行清洗、筛选。另一队工作人员随时关注着电脑,对发现的文物进行登记、分析。

  “现在大家看到的红沙岩,就是当初发现大量金银文物的地方。”考古工作人员介绍道。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堆积大致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卵石夹灰黄色细砂,厚2~4米,包含物主要为现代生活垃圾;第二层为灰黑色粗砂夹砂卵石,厚1~2米,包含有少量明清时期的金银首饰和铜钱。第二层堆积以下为红色砂岩构造的河床。砂岩河床由于长期被岷江流水侵蚀,形成多条大致南北向的冲刷槽。出水文物多分布于这类河床的冲刷槽内。

  2017年4月,首期水下考古收官,发掘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水文物3万余件,大致分为五类:抢劫明朝藩王的财物、州县官府的库银、民间百姓的金银财宝、张献忠自己铸造的货币、打仗用的兵器。经考证,这些文物的历史范围横跨明代中期至明代晚期,长达130年左右。所跨区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其范围涵盖了明代大半个中国。

  在考古现场参观结束后,观众又随着考古队工作人员参观了该遗址出水文物。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出土的文物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的器物为主,包括属于张献忠大西国册封妃嫔的金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银锭等。此外,有属于明代藩王府的金银册、金银印章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还有瓷碟、瓷碗、铜锁、钥匙、秤砣、顶针等生活用具。

  此次考古,专家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重点对金银器表面纹饰、錾刻工艺、焊接工艺、鎏金工艺进行显微拍照和信息留取。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金银器形制及其纹饰进行精细扫描,留存文物基本信息。通过高精度X荧光光谱仪,对金银器不同部位的成分进行测定,了解合金含量,为制作加工工艺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拉曼光谱分析,研究金、银器表面变色区域的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变色原因。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取银锭表面薄片,检测分析银锭表面灰色覆盖物成分,了解文物水下环境。

  “很有意义,让我了解到如何‘科学考古’,也对张献忠这个人物以及当时那个时期的历史更感兴趣。”来自成都七中的高三学生苏泂僮告诉记者,没实地参观前,她理解的考古就是坐在房间内,拿着小刷子清洗文物之类,这次的参观让她是受益匪浅。而作为高三学生课业紧张的情况下,为何会到现场来参观,苏泂僮的妈妈表示:“实地教学学到的东西不会比课堂里学到的少,现场学习更能增加她的阅历和相关知识。”

  记者还在现场获悉,眉山当地已经启动彭山江口沉银博物馆建设工作,目前,彭山江口沉银博物馆拟选址彭山区江口镇两江交汇处,占地200亩,建设工作已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