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亲爱的网友粉丝

  这一天,是昨日的热血与青春

  这一天,已书写历史

  这一天,正孕育未来

  温暖与震憾

  平凡或伟大

  在回望里,我们分享

  在期许中,我们铭记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广西这一天》,让我们跟随穿越甲子的记忆支点,触摸时代脉搏,感知未来路向。今日推出第四期,欢迎大家关注、分享、转发。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这一天,广西人嗨翻了……

  桃杏舒红时,又迎“壮族三月三”。赶圩对歌、抛绣球、抢花炮……这一天,壮族儿女“文”韬“武”略领风骚;这一天,广西各民族载歌载舞庆佳节。

  ※ “壮族三月三”的“前世今生”

  清朝汪森的《粤西丛载》卷十八中提到了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盛况:“宾州(即今宾阳、上林一带)罗奉岭,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毕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各以所执扇帕相博,谓之博扇。归日,父母即与成礼。”

  “壮族三月三”歌圩源远流长,早已深深扎根在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根据自治区民委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壮族等先民在上古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人们通过易于掌握和便于记忆的韵律结构和歌唱形式,并按照约定俗成的聚会惯例及活动仪规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

  歌圩发展到后来,不仅是青年男女唱歌传情、结缘的活动,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活动。

  1980年4月17日,都安瑶族自治县都阳公社的壮族群众,率先恢复了传统的“壮族三月三”(农历)歌圩活动,各地群众纷纷参与,盛况空前。以上三图为当时拍摄的照片。(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1984年邕城·壮族三月三 ,“迎春牛”的表演博得群众的喝采。(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1984年邕城·壮族三月三,动听的歌声荡漾在南湖湖畔。(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1984年武鸣宁武·壮族三月三,碰蛋是壮族青年在“壮族三月三”歌节上定婚的一种形式。(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1986年武鸣·壮族三月三,歌节上,壮族男女青年在尽情对歌,寻找自己的心上人。梁静珍 翁守悦 摄。(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壮族青年男女歌手们在夜色中以饱满的激情,互相对歌。(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是举世闻名的歌海。每年“壮族三月三”各族歌手云集歌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繁荣民族艺术而尽情高歌。图为武鸣县歌圩上的一对壮族歌手。周祖添 摄(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吹唢呐唱八音,盛会上,来自邕宁县的农民八音队尽情吹奏助兴。林红 施显强 摄(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武鸣县宁武乡的壮族歌手在对歌。林红 1987年04月01日摄(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广西各地城镇居民逐步开展一些较为常见的“壮族三月三”山歌对唱活动。对歌台上,青年男女普遍穿着当时流行的“时装”赛歌。

  1984年,广西开始筹备第一届“壮族三月三”歌节,当年4月3日,歌节在南宁市人民公园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南宁、百色等地的482名歌手,以及5000多名各界群众参加了活动。当年,邮政部门甚至为此发行了纪念日戳卡,如今已成为集邮界珍品。此后,“壮族三月三”歌节陆续在桂林、柳州等市举办,最后固定落址南宁,并成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前身。

  1992年桂林“壮族三月三”,龙州壮族表演对歌相亲。区用诚 摄(图片来源:广西画报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的发展,麦克风、卡带收录机等电音设备开始进入城镇居民的生活,被运用到“壮族三月三”歌圩,彩色照相机也开始使用,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记录着“壮族三月三”歌圩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014年,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我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首次设为全区公众假日。据2014年统计,全区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每年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如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各种活动的开展,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壮族三月三”已发展成为广西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成为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

  (据2014年01月09日广西日报 、2014年03月31日南国早报、2017年04月05日广西日报)

  下一页

  第 [1][2][3][4] 页


  ※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民俗丰富多彩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全区各地的群众都会共同欢度佳节,在这一天里,人们会相约一起看壮戏、抛绣球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和游戏,常让众人流连忘返。

  ※习俗节目

  壮族歌圩

  

  

  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据2017年3月9日广西新闻网)

  竹竿舞

  

  

  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苗族斗马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现在,每年“壮族三月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这种充满民族古朴风情的斗马活动,现在也成为了融水旅游的重点项目。

  (据2016年3月17日广西新闻网)

  侗族斗牛

  

  

  斗牛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保留节目,极具人气。在侗乡鸟巢斗牛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游客,见证了重量级“牛王”的诞生。

  (据2016年4月12日南国今报)

  抢花炮

  

  

  在“壮族三月三”众多活动中,有着“东方橄榄球”美称的抢花炮比赛掀起了歌圩高潮。抢花炮比赛,是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抢得花炮者,象征人财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比赛一开始,参赛队员们就开始了激烈的争夺,随着比赛的深入,对抗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增无减。进攻一方队员纷纷利用传递、掩护、假运动、奔跑等方法,力图攻进对方炮台区。而防守队员则使出拦截、阻挡、追赶、搂抱、抢截等招数,抢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两队精彩竞争,赢得了围观群众阵阵掌声。

  (据2007年4月19日广西新闻网)

  祭祀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壮族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陆晓芹称,在“三月三”当天,这几个地方的人会起个大早,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到了中午,会选择在某一个祖坟前聚餐,“这种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陆晓芹说。在饮食方面,当地的糯米饭既有四色也有五色,一些村屯会有在每碗糯米饭上面放一个煎鸡蛋的习俗。

  (据2017年03月27日当代生活报)

  抛绣球

  

  

  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绣球以娱乐身心,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每年“壮族三月三”抛球球活动颇为精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对歌有问有答,姑娘们可将手中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接住绣球后,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演壮戏

  

  

  壮戏,又称壮剧,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按表演风格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和壮师戏(即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三种类型。据介绍,演壮剧已经成为“壮族三月三”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壮族人之所以迷恋于壮戏,是因为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外,祈求平安、丰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撞彩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撞彩蛋”,这是老少皆宜的趣味项目。在“壮族三月三”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者,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据2017年3月27日当代生活报)

  板鞋比赛

  

  

  板鞋比赛是一项壮族运动,起源于明代。相传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广西百色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瓦氏夫人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令3名士兵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斗志高涨,所向披靡,打败了倭寇。后来南丹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3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挖掘了这项民间体育活动。板鞋比赛即是将同组队员的左脚和右脚分别固定在两条长木板上,然后在规定赛程内比赛前进的速度,最先到达终点的夺冠。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 页


  ※“壮族三月三”特色美食

  过节美食必不可少。广西人的“壮族三月三”,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特色美食也格外挑动人的味蕾。

  五色糯米饭

  

  

  在“壮族三月三”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因为五种颜色代表着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有利于驱赶身体内的寒意。

  (据2017年3月27日当代生活报)

  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壮族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竹筒饭

  

  

  竹筒饭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节中,密封后烤熟。做出来的米饭香气飘逸,柔韧爽口,更能保持竹子的香味。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 页


  ※手工艺品

  壮锦

  

  壮锦是壮族妇女精美的独创的手工艺品。它用素色棉纱为经,五彩丝线为纬交织而成的。主要产地是广西忻城、宾阳、靖西等县。壮锦曾与历史上又名的宋锦、蜀锦和云锦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锦。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绣球

  

  绣球是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绣球大多为12瓣,以红、黄、绿三色做底色,每瓣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壮族三月三”歌节正是春播时节,抛绣球也寓意着 “五谷丰登”;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也蕴含“生育兴旺”之意。

  (据2016年4月8日当代生活报)

  上一页

  第 [1][2][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