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德阳4月15日讯(廖清华 记者 周鸿)郭小静端起一株小小的花椒树苗,小心翼翼地将它埋进泥土里,浇水,期待着它硕果累累。

  在她身后,还有十几位村民在地里忙碌,挥锄、端苗、种植。放眼望去,周围的旱涝不保收的河滩地已全部开垦成为一片花椒示范园,不久后,这里将全是翠绿的花椒树。

  这里是禾丰镇和平村8组,4月13日上午,在该镇领导班子、党员志愿先锋队以及村民群众的集体种植中,面积达40亩的花椒产业园正式启动,探索出了一条薄地生态治理与现代立体农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因地制宜

  把“荒地”变“金山银山”

  “原先这地方因为是河滩地,水源不好也浇不上,主要是靠天吃饭,好多土地都荒芜了。”禾丰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高勇说,“老百姓就是单家独户种点大豆、花生,赶上天气无雨的时候,基本上颗粒无收,一点经济效益没有。”这样的情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禾丰镇和平村属于石亭江河滩地。由于前些年过度开采砂石资源,使得和平村除了洪水季节外,常年无水可用,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瓶颈大,村民致富增收慢,成了该村两委的心结。

  一年前,村党支部组织部分村组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贫困户,外出“取经”,多轮考察和调研,结合本村地貌、土壤、气候等条件,决定引种罗江区蟠龙镇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的青花椒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因为种植青花椒三年挂果、四年投产,不仅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最主要的是耐干旱,和平村的河坝地恰好满足了种植青花椒的所有条件。加之青花椒品质醇和,味型更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这种效果是其它经济作物难以达到的。

  在河滩地建基地,向荒地要效益。高勇作为“头雁”领航群众脱贫致富,制定了产业脱贫三年计划,大力发展青花椒种植,一改以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传统农业效益不高、村民收入水平偏低的旧况。

  今年4月,由和平村党支部牵头,召集全村的党员和群众集思广益,决定将和平村花椒产业园将分三期工程实施“三步走”战略:一期由党员示范带头种植,坐落在该村8组,占地面积40亩;二期坐落在该村8、9、10组,占地面积200余亩;三期坐落在该村13组,占地面积300余亩。最终以“产业造血”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

  因势利导

  规模化发展产业

  产业园建好了,如何来管理呢?为解决好“发展易、管理难”问题,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该村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积极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入园打工等方式参与发展青花椒产业,建立起了“政府引导、股权量化、效益扶贫”的新型扶贫机制。

  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花椒除草、防虫、整形修枝、施肥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少。禾丰镇还从罗江区蟠龙镇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入驻,对产业园的种苗、专用肥药和种植管护进行技术指导,与农户的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相结合,形成“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享收益”的专业发展模式。

  小小青花椒,真的这么有“分量”?高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三年后,和平村一期投产的青花椒,预计每亩鲜椒产量1500斤,按市场价每斤6元计算,除去开支,青花椒亩产纯收入也将不低于5000元,跟以往种植豆类花生亩产纯收入600元相比,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因利施策

  推进市场化建设

  然而,发展一个村的产业,并非易事。为打消老百姓初期种植的顾虑,和平村两委积极协调镇政府和外地企业进行洽谈协商,签订“企业+支部+农户”农业订单,为老百姓产业销售购买“保险”。

  不仅如此,如果只是单纯的种植青花椒找销路,显得产品比较单一。禾丰镇党委书记苏海向记者介绍,花椒可以进行深加工,制作成花椒油、花椒粉以及一些香料等,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制作肥皂;花椒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杀菌止痒的同时还可以用于身体保养。下一步,该镇将鼓励支持青花椒产业园逐步向深加工转型,同时,依托产业发展旅游观光业,吸引外来游客观赏采摘,促进农旅发展,提高花椒产业的附加值,促农增收。

  “方向找准了,销路对接了,青花椒变成‘摇钱树’,老百姓的腰包就越来越鼓了。”和平村党支部委员王发学说。

  “以后在花椒树下,我们还可以套种海椒、大豆、花生等农副产品,经济收入高了,我们的日子也随之蒸蒸日上。”51岁的和平村村民王才均想到青花椒带来的广阔前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图由什邡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