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着竹编的开发、创新和传承工作,将四川青神竹编艺术传遍全世界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他在4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获得国内国际金奖30多个。在他的努力下,青神竹编被国务院、文化部(原)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就是国际竹藤组织认证的第一位国际竹编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云华。

  从学艺谋生到国家级大师 创新让他大获成功

  1948年,陈云华出生四川青神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早逝,爷爷靠当篾匠编筐编篓维持生计。迫于生计,陈云华5岁就跟着爷爷奶奶外出,为别人家里编些椅子、扫帚、簸箕等生活用品。他勤学、勤练,竹编技术越发精湛,20多岁就成了县里的竹编“名匠”。陈云华感慨道:那个时候就是为了谋生,混口饭吃。

  1984年,陈云华组织了120名学徒工办起了中岩竹编厂,并出任南城乡成人教育中心培训学校的校长,开始竹编艺术的生产和教学。他发现一些画家、书法家作品价值不菲,便思索:“我为何不能用竹子编出这样的字画呢?”


1984年陈云华第一幅竹编书法作品

  几个月后,陈云华的第一幅竹编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式问世,这也是青神有史以来的第一幅用竹丝编制的竹编书画作品。陈云华将竹编与文化紧密结合创作成功了这幅竹编书画作品。紧接着,陈云华编出的新作品《赤壁怀古》很快被人以200元的价格买走,从此,陈云华作品的订单蜂拥而至,也坚定了他的信心。他用惊人的自学能力和创业精神,不断努力开拓进取。

  1986年,陈云华打破竹编只有双色的祖传格局,赋予竹编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回归自然的色彩;

  1992年,他指导编织出巨幅作品《清明上河图》,把原来每厘米22根竹丝又分成更细的竹丝,卖出12.6万元的高价;

  1993年,他兴建了“中国竹艺城”,展示竹编艺术品3000多件,汇集了从古至今的竹编艺术文化系列,是一座以展示名乡、名竹、名编为特色的旅游城;

  2008年,他突破最难的过渡色问题,完成了“彩色竹编”的研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在竹编技术传承的长河中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有联曰:“云华绝技惊寰宇,青神竹艺誉古今”……


陈云华向记者展示薄如蝉翼的竹丝

  从“低档”到“精档” 小竹编也有大财富

  传统的竹编制品只能用于日常生活,陈云华把传统的竹制品和竹编文化紧密结合,把简单的竹编变成了艺术品和收藏品,把竹编艺术从低档提高到中档、高档、精档档次,价值提升了上万倍。

  为了提高竹编产品的价值,陈云华每天苦思冥想,遍访名“篾匠”,学习、钻研竹编的各种技巧。他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技术越发精湛,成就多项绝活:将一个厚度不足1厘米的竹块剥成24层“纱”。

  他在扶贫培训班上,向记者展示:他的左手轻轻一拉,“唰”的一声,十几根粗细一致、细如发丝的竹丝在微风中轻轻飞舞……


“云华”竹编与景德镇陶瓷联合生产的茶具

  正因为有这样追求卓越的精神,陈云华和其公司旗下的竹编产品已与多家国内外大公司达成合作,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云华竹编与景德镇陶瓷合作,生产出好几千元一套的茶具;与国际品牌爱马仕进行技术合作,使小小的中国竹编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带来了不菲利润……“云华”牌竹编艺术先后荣获国内外金、银奖100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波拿教授称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


陈云华培训的学员杨昌芹在今年全国人大会“代表通道”上介绍竹编艺术作品

  不忘初心带领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

  陈云华在发展竹编艺术的道路上用心良苦。他说:我这一生都谨记毛主席说过的话,要有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这是支持我不断开拓创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不竭动力。

  在陈云华的不懈努力下,“云华”牌竹编和云华竹旅公司知名度不断提升,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他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竹编专业户2000多户、5000多人,2016年,公司实现年产值6350万元,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


陈云华亲自指导竹编工人

  陈云华在办厂的同时,为了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从1984年起他在青神县南城乡举办了首期竹编艺术培训班,开始了对村民进行竹编技艺的集中培训。依托竹编培训基地,30多年间陈云华举办国内、国际培训班500多期,已培训2万多人次。陈云华动情的对记者说:我年事已高,对于所有愿意学习 和传承竹编艺术的人,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竹子“无梅之华虚心劲节沐风雨,无松之傲挺拔向上冲云霄”的气质,也是我从事青神竹编数十年来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中国西藏网 图、文/杨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