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货不对板”
无法全额退款
与吴女士一样,市民张小姐也因为微信代购出现了问题让其颇为头疼。去年11月,张小姐也是通过朋友的朋友花了一千多元在日本代购了某品牌一款美白精华露。虽然货顺利到手了,但是张小姐始终感觉“货不对板”。
“用过了代购回来的化妆品后,总感觉与之前在专柜买的不一样。无论是味道、触感、体验比专柜的差远了。”张小姐说,对此她向代购提出了质疑,要求退货,不过却遭到拒绝。
“最先代购称商品都是从日本专柜购买的,售出后无法退换,更别说是已经打开包装的了。”张小姐说,这类纠纷很难处理,而且又不属于当地部门管辖范围,她都不知道找谁投诉。最后经过她的软磨硬泡,多次交涉,双方才达成一致:货物退给代购商,但是由于包装已打开,代购只退了三分之二的货款给张小姐。
维权难度大
微信代购需谨慎
针对一些微信代购出现的维权难题。柳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律师表示,个人通过朋友圈信息,由朋友在海外进行代购,个人和代购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而非消费合同关系,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只能通过一般合同关系去索赔。
对此,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提示,对于微信私人代购的监管,难度要大得多。如果仅是通过微信聊天完成的交易,对方又没有实体店铺,就只能被看做是双方私下达成的交易,无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维权,这就成了民事纠纷,维权只能通过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消费者要提供充分的证据,但有些消费者甚至连对方叫什么都不知道,维权难度可想而知。
而很不幸的是,这种购物“新时尚”难受法律保护。比如,今年开始实施的《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应当引导和督促平台上的网络商品销售者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义务。”但是,并没有将所有网络平台都纳入其中。也就是说,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购买的商品或不适用该办法。
除此之外,微信个人代购交易的门槛极低,建立朋友圈的好友也不一定是实名;且大部分在微信上从事代购的经营者都是使用个人注册的账号,无实体店、无营业执照、无信用担保、无第三方交易平台等等,这些也就意味着,微信代购作为一种“私下”交易,不仅风险重重,且发生权益纠纷,也很难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对此12315特别提醒消费者,参与微信代购还需多些理智与谨慎,把好网络购物环节第一道关,比如,网络购物尽量选择信誉较好、证照齐全的大型电商平台,不要轻易在不知名的网站或者朋友圈内进行网购,也不要轻易加陌生“海外买手”为好友,在遇有陌生好友添加请求时,应确认并核实其真实身份,防止被不良商家利用,误入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