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乌镇,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中国移动的展台前围了不少人。今年,中国移动把早已“名声在外”的5G技术带到了乌镇。在现场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一辆正赶往医院途中的救护车的具体定位、车内画面和病人实时体征。“在医院急诊室里,相关专家还可以远程操作B超机等设备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中国移动工作人员表示,这一系列“黑科技”,都是由5G技术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突破100%。通讯、上网、娱乐……当手机带来的便利已成为生活中的“日常”,很难想象,1987年我国才开通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同样无法想象的,是当5G终端普及后,移动通信还将带来哪些变化。
克服技术缺陷,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
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手拿一块砖头大小的“大哥大”,是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
“大哥大”的另一面,却意味着技术的落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移动通信1G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无论是标准研究、设备开发还是网络建设运营,都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中国移动筹建,负责经营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务。有通信领域的老专家回忆,由于基本毫无经验可言,一开始,中国移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中,只能算作“旁听生”。
彼时,移动通信正迈入2G时代,由欧洲主导的GSM移动通信系统是全球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但我国幅员辽阔、用户群庞大、全国联网同时又分省运营,若是照搬原有系统,有不少不匹配的情况。
要克服技术缺陷,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技术提升带来了发言权。在国际会议上,中国移动也实现了从参加研究和讨论,到提交技术文稿,直至承担项目负责人等职务的跨越。
市场总是大踏步向前。2007年,苹果手机的推出开启了3G移动通信时代。在国外3G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尚处于理论阶段的TD-SCDMA标准又成了新难题。
在2007年到2012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移动以年均增加研究人员30%以上、年均增长研发预算40%以上的力度投入对自主3G标准的研发。交出的成绩单,是TD-SCDMA终端与全球其他成熟终端实现了 “同时上市、同等质量、同样价格”,国内所有的2G用户也在“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的前提下,实现了与3G网络的融合。
为了长远考虑,在推动TD-SCDMA商用化之前,中国移动就开始了4G标准TD-LTE的研发。2014年,TD-LTE的正式商用;到2017年底,全球TD-LTE用户规模合计约12.6亿,约占全球LTE用户的50%。
过去的“旁听生”,已变成了“优等生”。
既能“上天下地” 又能“无处不在”
对多达9亿人的用户来说,通过一部手机,中国移动的陪伴几乎无处不在。因此有用户打趣说:“只有手机没信号时,才会想起它的存在。”
似乎是有意要“隐形”,在不断突破前沿技术的同时,中国移动还一直致力于将通信网络覆盖得更广、覆盖得更深。2014年,中国移动4G网络登上万米高空,乘客可以在机舱里上网;2011年中国移动在“海峡号”客轮航线首航中,实现全程手机和WLAN信号覆盖;目前,南沙群岛7个岛礁实现移动信号全覆盖……“我们的信号,是能上天入地的。”移动员工的这句话,像是玩笑,更像是宣告。
在手机之外,移动通信服务还出现在许多意想不到的场所。
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共享单车靠中国移动物联网做到远程管理;智能水表借中国移动网络传输数据实现远程抄表;医护人员通过患者佩戴的“电子腕带”采集健康信息;运输定位调度让物流企业实现对车、货、人的实时监控调度……
在乌镇“围观”了中国移动的展台后,不少观众表示,要重新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也对未来通信有了更大胆的想象。正如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在今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所说,“话音、流量消费之后,电信运营企业又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