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我国已建立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 助力民营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中国网4月2日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
银行机构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民营中小微企业资产和财务实力偏弱,如果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企业更多维度的信用信息,很难提供充分的融资支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推动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李春临指出,“信易贷”工作的本质是通过加强政府部门掌握的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维度的数据支撑,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在国家层面实现了包括企业登记注册、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等74项关键涉企信用信息的机制化归集共享,支持接入平台网络的金融机构经授权查询使用有关信息。”李春临介绍,截至2025年2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9.4万亿元,有力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不少地方在“信易贷”工作中也探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做法。
李春临明确,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提升信息共享质效方面,在持续扩大归集共享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信息归集共享质量,确保共享信息内容准确、字段完整、更新及时。优化平台服务功能方面,将提升平台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依托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报告和信用评价服务,推动惠企政策通过平台在线办理,对经营主体直达快享。
“强化数据应用和产品开发方面,我们建立了国家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深化关键信息开发利用,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民营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同时我们也将指导地方进一步挖掘特色产业数据,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发细分领域专项信贷产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便利。”李春临说。
去年全年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67亿次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介绍,我国征信业从信贷征信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建成了全球数据规模领先、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公共征信系统,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用报告已经成为全面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经济身份证”。在世界银行组织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估中,数据库信用信息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末,数据库已经收录11.6亿自然人、1.4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2024年全年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67亿次。
同时,为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担保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依法建设了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面向社会提供七大类、多种动产和权利担保的统一登记和查询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担保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提升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截至2024年末,登记系统已累计办理各类登记4400万笔,提供查询服务2.6亿次。
此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断拓展基础征信服务,创新搭建了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已于2024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资金流信息平台通过为中小微企业建立资金流信用档案,帮助金融机构为缺乏信贷记录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首次贷和信用贷。截至2024年末,资金流信息平台已为5600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覆盖资金流账户8800万个。
任咏梅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不断拓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依法推动证券、保险领域的金融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创新研发多元化征信产品,满足更多场景的征信服务需求;加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渠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征信中心自助查询机、APP和商业银行网银等“线上+线下”一体化征信服务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征信服务;强化数据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治理机制,利用前沿技术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打造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
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具有重要作用。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表示,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归集共享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作为提升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的重要抓手。去年10月份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各地开展企业走访对接,获得第一手的“活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由各地政府部门依法共享企业的信用信息。
“在工作推进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许多地区都依托当地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发了走访、申报、筛选、推送、反馈等一系列的线上模块,大幅提升了走访对接的效率。同时,这项工作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场景,可以说这两项工作是相互赋能的。”蒋平说。
据介绍,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9万亿元,同比增速12.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5.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余额9.4万亿元,同比增速25.8%,信用贷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达到了27.6%,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9个百分点。2025年前两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3%,较2024年下降了0.33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9个百分点。
蒋平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按照“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的总体目标,继续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保持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提升贷款质量,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优化贷款业务结构,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守信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将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权运营管理办法
信用信息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基础,李春临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横向对接46个部门,纵向联通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全国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一张网。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一些应用价值较高的数据,重复归集的问题时有发生,加重了数源单位负担,浪费了大量资源,降低了效率,还会影响数据聚合效应的发挥。”李春临表示,针对这一问题,将强化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功能,统一归集各领域信用信息,开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质效评估,提升信息共享水平。
其次,由于数据标准不同、字段不完整、更新频率不统一、共享方式不一致等原因,简单归集的数据往往并不好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着力加强数据的源头治理,完善信用信息标准体系,建立不同的数据主题库,精准满足不同需求,提高数据使用便利性。
数据流动起来,才能最大程度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李春临表示,一方面,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根据需求向部门和地方共享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大力推动区域间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信用评价互认和信用奖惩协同,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将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权运营管理办法,依法依规向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信用信息,有效培育信用市场,发展壮大信用经济。
“此外,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引进来’时,都迫切需要了解交易对手方的信用状况,这就对信用信息跨境流通提出了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珠海市建立了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聚焦三地企业跨境市场开拓、风险管控、贸易融资等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跨境信用服务。我们将及时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序推动信用产品跨境互认,有效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李春临说。
编辑:赵晓雯
编审:彭瑶 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