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采摘机器人为什么能对果实颜色精准辨识?摩擦产生的微小能源是否能够收集?海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怎样更加科学合理……在江苏省徐州市徐州一中,一艘艘“科探方舟”正在启航,学生是它们的“船长”和“舵手”,一场自下而上式的科学探究之风在徐州一中席卷。

“科探方舟”上的“微型科学实验室”

徐州市地域性农产品紫甘薯中含有应用广泛的花青素,但是紫甘薯花青素易代谢降解,生物利用率不高。如何改善紫甘薯花青素液态稳定性——这一现实问题引起了徐州一中学生刘玥含的好奇,这使她联想到化学学习中的纳米材料功能。于是,她开启“科探方舟”,利用纳米材料小尺寸效应,制备纳米脂质体帮助物质运输保存。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生物吴艳老师的认可,并以此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小课题研究。经过试验探索,取得成果——《紫甘薯花青素纳米乳液的制备研究》。此成果在第30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一等奖。在专家点评环节,对该研究成果给予极高评价,并认为有三大研究贡献: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提高了稳定性;三是克服了应用局限性,在食品加工、药品制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刘玥含的案例在徐州一中并不少见。在徐州一中,每名学生都可借助“科探方舟”实践、探究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微型科学实验室”。“科探方舟”是一个以探究性科学实验装置为支柱,在专业探究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小课题”研究。据介绍,课程研发涵盖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人文科学、未来科学技术等六大领域,包含十个不同方向的课题,让学生完整体验选题、研究、结题、评价、展示等科研流程,接受科学方法、文献综述、课题申报、科学表达及论文撰写的系统学术训练。

此外,“科探方舟”还同时为学生提供“教具集成包”,每套盒子都有基于课程配套的线上课程和特制教具,通过科学导师+线上课程+动手探究实验,全面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课程资源包括《科学思维》《先备知识讲解》《课题探究与数据记录》等内容,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待研究的科学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答题巩固的方式,为正式课题研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在教学视频中,科学导师以设置悬念、联系实际问题、类比模型、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帮助学生理解先备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此后,在线实验操作视频作辅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科学含量浸润校园 课程布局系统保障

在徐州一中,科学含量早已成为必备养分浸润校园每一处。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学校着重围绕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培养,逐步完善基于“笃学力行”学科课程和“立德力行”具身德育课程的“力行”课程体系,先后开设学科校本选修课程102门、社团课程86门,形成丰富多层的校本课程群,并通过“健康体适能”课程基地、数学基地、前瞻性项目、品格提升工程等研发、开展特色课程。作为江苏省14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依托徐州市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淮海少年科学院、省市级课程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特色课程。

在校外资源整合方面,学校注重强化高校院所合作,通过基地建设、高校讲座、高校选修课等方式,“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学生创建满足高阶发展的研学课程。学校作为首批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校,与北京大学协力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科研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及课程活动安排,打造特有的科学礼盒及校园科学文创。科探方舟在新生入学(打造为学校特色入学通知书)、校园科技节(打造为学校特色科学大礼包)、寒暑假(打造为学校特色科学作业),打破现有的课程及活动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校园文化。

编审:孙晓彤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