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和劳动教育实验单位,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将劳动教育与科学素养培育紧密结合,坚持“基础+发展”“综合+专项”“跨界+融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科学+劳动”育人新路径。
“基础+发展”,做好科学教育的“三餐”课程
一是做好国家课程“主餐”。立足科学课堂,围绕科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将科学课程内容与学校劳动特色课程进行整合,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融创更适合学校、适切学生的课程内容。比如,将科学教材中关于植物观察、结构功能、生长环境及繁殖方式等内容,与学校农事种植课程、节气课程、气象课程等深度交融,有计划、有重点、螺旋式开展各年级实验探究活动。
将科学教育嵌入学科教学中,通过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劳动课上,利用电路知识设计与制作创意 LED 灯;在信息科技课堂上,通过制作传感器,对农场植物的光照、水份等进行监测。
二是搭配校本课程“营养餐”。在确保国家课程核心知识体系得到有效传授的基础上,把各年级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对学校“农事劳动”“创意劳动”“美好生活”三大劳动教育课程群进行迭代升级,将技术、知识、信息、工程等梯度融入,架构起“科学+创意式劳动”“跨学科融创式劳动”“互联网+新业态劳动”三大新科创劳动特色课程,开展大主题、长周期、半开放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四年级《跟着节气种小麦》课程,从立冬播种到小满收获,组织学生参与播种、浇水等日常养护;观察小麦生长过程,形成自然笔记;设计制作各种驱鸟工具,进行效果对比实验;加工面粉制作七彩馒头、油面筋、麦糊烧等面食。在持续性的实践与探究中,把书本的知识变成生活的常识,促进劳动技能与科学素养双提升。
三是丰富课后服务“自助餐”。将“科学+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求。开设科技种植、风云气象、昆虫研究、动物饲养等30 余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实验、科技创作、观测研究等多类型活动,不断提升科学劳动类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引导和支持学生对有兴趣的事情开展长期、深入与系统的探究,培养专家型的业余爱好者。
“综合+专项”,构建科学教育的“三化”模式
一是以“常态化”推进专题项目学习。在学校教学规划中,安排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 1 次科学学科主导下的专题项目学习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比如,在自然生态专题项目中,低年级进行校园动植物探秘,中年级开展昆虫研究,高年级设计打造学校生态系统。针对“甲虫”研究,中年级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了解甲虫不同触角的细微差异,揭开“独角仙”甲虫振翅和收翼之谜,思考这些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作用,领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以“多态化”推进主题探究实践。在整体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同时,设计并全面实施多样态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寻找 100 个自然科学之谜”活动,撰写 100 个劳动生活中的科学实验故事,打造 1 个全景式立体化生态校园,组织“发现24 节气里的科学”活动,编写 60 个“科学+劳动”阅读项目等,在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培育科学素养,让科学变得更有趣,让学生对有趣的科学更感兴趣。
三是以“动态化”推进素养综合评价。在科学课堂上,从探究实践活动的预测、操作、汇报等维度,动态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表现;重视学习过程,通过学习日志、反思性写作、实验记录等,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项目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强化数据驱动和支撑,重点结合校内外实践场景的跟踪记录与评价,通过数据统计、查询和分析,形成学生个性化科学素养画像。
“跨界+融合”,汇聚科学教育的“三通”合力
一是场馆资源内外贯通。在校内,通过“科学+劳动”项目推进,建成一个集设计、种养、探究、实践、展示于一体,融合五育的科学劳动场域。借助企业、机构、高校等力量,建起校园生态池、科技种植园、昆虫实验室、厨余垃圾处理站等 10 个新型科创劳动场域;开辟科学长廊,添置校内科学实践设备,如水车造氧、物联网环境监测仪、气象微观察记录仪等,打造开放式的新型科创劳动空间。在校外,借助当地中国水稻研究所、亚林所、科技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资源,为学生提供科学劳动课堂阵地集群。
二是项目资源上下贯通。盘活区域内外科创资源,组织一部分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走进高校,参与高校项目外围实践研究工作。比如,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参加“教育与农业结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行动,与大学生一道参与数字助农“慧种地”实践活动,通过跨学段、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掌握智慧农业技术技能,学会解决如何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生长环境、如何减轻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成本等现实问题。
三是人力资源协同贯通。采用“请进来”方式,聘请高校教师、农业局专家、科技工作者、各行业家长等,与学校教师一起,承担课后服务劳动科学实践指导工作。比如,农业局退休专家指导学生了解旱稻培育技术和山羊饲养管理,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指导科技种植社团学生研究模拟太空环境种植等。
下一步,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计划重点对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江西省芦溪县、安徽省青阳县以及浙江省近六十所学校,开展“科学+劳动”教育试点孵化工作,通过课程共建、集体教研、跟岗培训、互联网共享课堂等形式,更大范围推广、更深层次推进“科学+劳动”融合教育新模式。
编审:孙晓彤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