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师五家渠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工作案例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保证
师市教育局成立科学教育实验区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部署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具体工作由相关科室负责,保障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馆的科学教育专业人员开展了3次组织协调会,责任科室召开5次内部研讨,从制定方案到开展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商讨,确保实验区的建设顺利进行。
(二)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师市进一步完善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建立联系机制,明确各自职能,细化措施,合力谋划,积极落实各项共建事宜,确保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在师市各校落地生根。二是师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结合六师科学教育现状,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实施方案,计划遴选10所学校作为科学教育实验校,各实验校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做到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试点学校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是将科学教育人才纳入培养计划,持续深化与协同组内交流合作,开展常态化师资培训。积极开展科学教师素养提升,为科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三)推进课程创新
一是师市各中小学进一步优化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实践活动和科技应用。二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竞赛等课外教育形式的发展,积极参加师市及兵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支持学科教师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深度思维。三是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科学教育优秀教案、学案评选活动,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学科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客教室与开放创新空间等复合型智能实验空间建设,支持科学教育、创新教育与跨学科实践,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校开展科普主题阅读活动,加强家庭科学教育指导,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学生科创素养课堂和活动交流,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创类社团,丰富课后服务场景。
二、活动开展情况
(一)丰富活动形式
1.深化社团教学内容。师市教育局认真落实科学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指导各学校开发、开设科学创新类课程。五家渠第一小学组建以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学科为龙头,各班级为主力,科技小能手为骨干的科技活动网络,开设30个课外活动小组,并建成小小气象站,利用每天的校园广播播报天气预报。五家渠高级中学创办了开拓者试验田、开源硬件课、3D建模课、Python编程课、单片机等科技创新课和劳动实践课,丰富学生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支持学校在校外开展科普研学和实施“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102团学校与当地的兵团新型建材经济开发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研学基地。师生通过参观经开区企业产品展示厅,深度体验兵团新型建材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技术领域、产品特色和企业文化,感受科技的魅力。五家渠第二中学组织师生走进五家渠市龙河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设备、生产规模及运行程序,参观沉砂池、初沉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等设备,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科普知识。五家渠第三中学邀请航天院士龙乐豪来学校讲座,并成功举办“航天院士进校园”、兵团北斗科普讲座、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培训,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成功申报“北斗科技基地”学校。
3.丰富科学竞赛活动。依托兴趣小组、科技社团、科技竞赛等平台,引导青少年投身智能创意作品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赛,在第21届兵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第六师五家渠市代表队共斩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6项,师市科协获“优秀组织奖”。
(二)协同开展多样化科学实践
1.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一是加强科学家与青少年的互动交流。师市教育局特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康晓珊博士开展“荒漠里的植物”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师市400余名师生“线下+线上”同步参与;全国科普日携手师市科协、团委协办开展“中国飞天梦—科普万里行”为主题活动,中国飞天梦科技志愿团走进六师,航空航天领域专家走进校园进行科普讲解,携带的模拟飞行设备,让青少年现场体验模拟飞行,不断弘扬航空航天强国精神。通过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科研经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二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设置。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的故事、科研案例以及科学精神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追求。
2.构建校内外科学实践活动。一是注重科学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建设。五家渠第四中学开展“科技强国筑梦未来”科普系列活动,全校1000余名师生参与。通过手抄报展示、科技表演秀、观看《北斗》纪录片等活动,大力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科学教育。五家渠第一小学开展“小小飞行家”研学活动,百余名师生共赴乌鲁木齐“中国南方航空空勤训练中心”,了解客机的客舱布局,参观头等舱、公务舱、机组休息室,认识机载设备图标、学习紧急撤离“黄金90秒”等知识;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飞机模型,引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体验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扩宽科技类课后服务项目。将科学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开设各类科技类社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后服务选择。五家渠第三小学积极开设三维设计、科学探究、机器人等社团,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引入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手段,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体系有待健全
科学教师培养不足、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科学课程设置多样性不足,科学教材的探究性、趣味性、前沿性有待提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简单地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普教育;科学实验开设不足、器材利用率较低。
(二)协同联动有待增强
科学教育还需要整体性谋划、系统性落实,多主体协同育人责任需要压紧压实;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科学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校园内课后服务科技含量不高,对科学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性、跨学科研究也较为薄弱。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提升项目活动设计效果
开展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持续优化科学类课程设置,严格把关活动设计,保障科学教育育人效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分享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
(二)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活动形式
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整合各类资源,为科学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加大各类科学实验室建设投入,重视科学实验、改善实验条件,保障实验教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拓展知识技能,体悟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教育实验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编审:仝选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