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大东区深入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加快构建良好科学教育生态,整合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探索“大智慧·深融合·创未来”为主题具有区域特色的新时代科学教育模式,凝练“真·科学”的教学主张,推广发展“四真”科学课堂教学范本,多方协同,全场景、全链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形成“多层共建”的培育机制。依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出台了《大智慧·深融合·创未来大东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生科学教育若干举措》。构建了“一核引领,两翼支撑,四线联动”的“智·大东”科学教育体系:一核——即以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为核心;两翼——即以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的深度实施助力科学教育;四线——即通过建精品课程、提优质师资、重多方协同、创学校特色等一系列规划和制度突出实践体验,为推进科学教育提供了新遵循。

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样态。积极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科学教育活动,围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中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表现,深化课程建设,创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活动项目。一是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内,开齐开足上好科学课程,以“小平板”辅以科学课程实施,在科学课堂应用智慧教学手段,创新科学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处在“互动、互通、互联”的环境中学习,提升课堂效率,提供个性化教学,将精准教学照进现实。二是凝练“真·科学”的教学主张,探索出“三段七步”的“四真”科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让科学真正科学”,从“真做、真学、真思、真得”四个维度将核心思想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三是开设以科学思维为导向的实验课,增加课内实验及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滋养科学精神。四是将科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及课后服务内容,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区域中小学利用课后服务开设涵盖人工智能、创客、科学实验、编程、无人机等52项科学类课程,以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内驱力。五是依托政府支持,搭建大东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区域内优质科学课程资源的共享,为师生提供了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教学与学习资源。同时利用AI教研平台,开展突破时空界限的科学教育学科教研活动,利用数据反馈、智学系统、学生个性化手册等手段,精准分析学情,指导科学教育学科教学。

形成“多智汇聚”的教师团队。构建“区-校-教师”三级联动机制,从“有标可依、有依可循”的顶层起点出发,制定《大东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方案》,引领基层学校开发研制《基于校本研修的科学课实施细则》,引导每位科学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书》。在目标、规划的指引下,创新常态化校本研修模式,将同质学校间的“校本研修”扩展到“协作体研修”或“学区研修”,教师间横向互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经验分享。重点通过“书单计划”“青蓝工程”“教学比武”等一系列活动,多路径、多层面、多平台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促进教师队伍的梯度化发展。二是引进优质师资,吸纳特色人才。实施科学教师五级梯队成长机制,设有新锐教师团队、新秀教师团队、明星教师团队、筑基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为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筑牢根基。三是加大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统筹部署年度教师补充计划和中长期教师补充规划,提升教师补充工作的精准性,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科学教育专职教研员11名,科学类教师613人,硕士率21.2%。科学教育教师共有课题60余项,获国家、省市级荣誉53人次。小学科学学科“国红梅名师工作室”是沈阳市唯一一所以教研员命名的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四是打造2+1+N+X科学教育团队:即2名科学副校长(其中1名副校长为聘任的校外专家学者)、1名科技辅导员、N名与学生规模相匹配的科学教育教师、X名校外引进授课教师。目前聘任的科学副校长51人,以中国工程院冯夏庭院士领衔的博士、专家团队,专业涉猎能源研究、新材料、智能技术等20多个领域,为科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提供权威指导,确保全区科学教育方向明确、稳步前进。

形成“多维赋能”的教育环境。满足学生课内外科学教育需求,多方联动,打造全场景的教育环境,并给予科学的评价。一是多方协同,服务科学实践。着力打造“大科学教育”格局,区域内学校与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合作,与沈阳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成为其优秀生源基地。区内各学校至少与一个科普基地结对,开展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每年组织一次科技节与小学生动手技能大赛,持续关注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定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学实践活动。二是建科学中心,点燃科学梦想。作为辽宁省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的大东区素质教育基地及科学教育中心,建有25个博物馆式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室,建成沈阳市首家沉浸式体验中心,科学类课程达到36项。每学期,全区约8000余名学生通过课程超市自主选课的方式在基地参加科学实验、科普讲座、科技创作等体验式的科学实践活动。三是创新智慧评价,描摹教学画像。搭建涵盖302个成长指标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贯通小、初、高三个学段的科学素养全链条评价,通过丰富多样的评价维度,科学精准多元地评价科学教学效果。构建《基于学生实验能力提升的科学课程实验操作评价体系》,以创新科学课程实验操作评价,牵引区域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新思路。

形成“多方联动”的共建模式。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组长单位,大东区积极联动山东菏泽牡丹区、吉林珲春市、内蒙古包头昆都仑区、云南开远市等单位实现机制共商、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培,推动科学教育取得新成效。一是协同组智慧联动。定期组织开展“科学教育主题活动”,以在线研讨或互访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沟通与学习。二是协同组结对共建。深入探索交流和发展模式,实现东西与南北的资源互享、共同发展,开创跨区域学校间结对模式,今年第七协同组的15所学校进行了科学教育的合作签约,实施手拉手结对共建,通过深入的科学资源共享、科学教师帮扶、科学教研活动、共同发展以点先行,进而实现协同组内的真融合与共进步。

编审:仝选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