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要求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无锡市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坚持“前瞻设计+基层创新+协同行动”的工作思路,在对全市中小学工程教育进行宏观部署的基础上,鼓励各市(县)区、校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探索,形成了一套兼具稳定性和适应性的中小学工程教育方案。
注重前瞻设计,擘画中小学工程教育全局图景
1.政府主导,政策驱动。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无锡市关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以培育“未来卓越工程师”为引领,从课程体系建构、资源环境创设、师资队伍培育、配套机制建设等7个维度出发,进行整体部署,形成了20条细则,构建了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中小学工程教育格局。
2.行政牵头,制度引领。无锡市教育局研制《无锡市深化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实施方案(2024—2026年)》,精准把握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将《指导意见》所提细则予以分解并明确责任单位,提出“研发工程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研制专用学习空间建设标准”“完善工程教育专家智库”等5大行动15条举措,明确通过3年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基地40个、“双高”实验室50间、优质课程60门、重点学校70所,建立起具有无锡特色的工程教育新生态。
3.专班协同,专项推进。成立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市中小学工程教育相关工作。筹建无锡市科学(工程)教育发展中心,统整教育科学研究、教育信息化、青少年宫等资源。举办市级层面工程教育现场推进会、“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育专项活动,将各市(县)区及学校工程教育的工作情况纳入督导评估重点,以制度保障夯实中小学工程教育之基。
推动基层创新,激发中小学工程教育实践活力
1.课题研究引领中小学工程教育提质升级。鼓励各校以项目、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创新,各学校积极申报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年度课题工程教育专项课题,鼓励各校以项目、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创新。目前,围绕工程教育,共立项省级内涵建设项目21项、省级课题18项、市级专项课题30项,形成了密集严谨的研究网,近两年专项科研经费累计超1000万元,打造了中小学工程教育提质升级的关键引擎。
2.自主开发工程教育校本化课程体系。各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面向无锡市构建“465”现代集群中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产业,依托中小学工程教育优质课项目及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培育导向型课程和龙头性课程。目前,已研制开发了中小学工程教育的10大课程群和142门课程,形成了小学阶段“基础必修”、初中阶段“兴趣选修”、高中阶段“发展专修”的全学段贯通式工程教育课程图谱。
3.高水平工程教育场馆建设打造多维学习空间。按照《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专用学习环境建设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各校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共建设有机器人工作室、杠杆试验场、能量转换园、“口袋”工程实验室、空间工程教育实验中心等百余个科创基地,初步形成了联通课内和课外、学校和社会、虚拟和现实的学生工程教育的学习场景。
强化协同行动,拓宽中小学工程教育实施渠道
1.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实施科技特长生制度,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成立江阴高级中学工程教育发展联盟(江阴高级中学、江阴市申港中学初中、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江阴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无锡市环境工程教育联盟(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无锡市第一中学、宜兴市第一中学和宜兴市宜城中学),以项目试点的形式推动各学段工程教育一体化建设,破除学段间壁垒,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构建“双高”(高中、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为充分发挥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与8所高校陆续签约,共建“复旦大学物理医学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实验室”等;无锡市江南中学与东南大学合作并签订“初中生工程思维发展与培养研究”协议,在高校帮助和指导下做好国家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工程教育中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做好准备,实现了工程教育与高校育人的“双赢”局面。
3.开设工程教育“社会大课堂”。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工程教育活动的形式,江苏省天一中学与康明斯公司等共建创新实验室,形成了30个项目实践共同体;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组织学生赴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临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开展工程教育研学旅行。由市教育局牵头,在校外设立30个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工程教育“社会大课堂”作用。
编审:孙晓彤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