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359.6万人次,自1月14日春运启动以来累计发送旅客突破4亿人次,达4.13亿人次。2月15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55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145列。
2025年春运返程大幕已进入尾声,但铁路运输的“热度”仍未消退。元宵节后,务工人员返岗、学生返校与探亲返程需求叠加,全国铁路单日客流量持续攀升。面对庞大的出行需求,铁路部门以科学调度、服务升级、科技赋能为抓手,既展现了高效运输的“硬核”实力,也勾勒出“以人为本”的温情图景。这场春运返程“大考”,不仅是对运输能力的检验,更是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生动诠释。
精准调配运力。春运返程高峰的复杂性,在于客流方向集中、时段波动显著。今年,铁路部门依托大数据分析,灵活调整运力投放,实现运输资源的精准匹配。例如,北京局加开沈阳、青岛等方向列车148列,上海局单日加开列车达299列,广州局加开夜间高铁89列,有效缓解了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的返程压力。这种“一日一图”的调度模式,既避免了运力浪费,又最大化满足了旅客需求。与此同时,铁路网的区域协同效应进一步凸显。太原局在务工人员集中的阳高南、天镇等站增开始发高铁,呼和浩特局通过增开夜间高铁和城际列车增加万余座席,乌鲁木齐局加开上海、成都方向列车33列,实现了从“主干贯通”到“毛细血管畅通”的覆盖。这种多层次、多方向的运力布局,让“走得快”与“走得好”并行不悖,展现出中国铁路网络化运营的成熟度。
服务提质增效。面对返程高峰,铁路服务的升级不仅体现在“量”的扩容,更在于“质”的深耕。在铁岭火车站,增设的35趟临客列车、简化的安检流程与全员上岗的工作人员,让两万名旅客的返程之路井然有序;在天水南站,降雪天气下的防滑垫、应急售票窗口与“东方微笑”服务团队的重点帮扶,将恶劣天气的影响降至最低。针对学生、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差异化服务更显贴心。武汉局在重点车站开设学生票务专窗,郑州局设置校园接车点,乌鲁木齐局组织志愿者提供“一对一”引导,西安局则强化多式联运接驳效率。从购票到乘车,从站内到站外,服务链条的延伸让旅客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创新,让春运返程不再是简单的“运输任务”,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暖心工程”。
科技赋能出行。2025年春运,科技的力量贯穿于返程高峰的每个环节。12306系统的持续优化,不仅通过候补购票、在线选铺等功能提升购票体验,还通过动态票额分配、空铁联运推荐等技术手段缓解供需矛盾。例如,系统实时监控余票与候补订单,动态调整长途与短途票额比例,既保障了远途旅客的刚性需求,也兼顾了短途客流的灵活性。智慧化服务还体现在运输管理的全流程。电子客票全面普及、自助设备广泛覆盖、车站广播智能提示等举措,大幅压缩了旅客的等候时间;而铁路公安的“一格一警”勤务模式、重点区域视频监控与警力联动机制,则借助数字化手段筑牢安全防线。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手段对购票公平的维护——通过遏制第三方平台恶意抢票、强化个人信息保护,铁路部门以“零容忍”态度守护旅客权益。科技与制度的双重保障,让春运返程既高效又公平。
2025年春运返程高峰的平稳有序,是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集中展示。从运力调配的“精准度”,到服务升级的“细腻感”,再到科技赋能的“创新力”,这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正在摆脱“拥挤”与“焦虑”的标签,向着更安全、更便捷、更温馨的方向迈进。当一列列高铁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承载的不仅是亿万旅客的归途,更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铿锵足音。(褚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