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中国发布丨我国实现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 提前3—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

2024-12-30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彭瑶

中国网12月30日讯(记者 彭瑶)中国气象局12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善允介绍,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擘画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气象局党组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五年来,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2月3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五年来总体情况。中国网 张钰 摄

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实现全国全覆盖

宋善允表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构建了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全链条递进式气象服务和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实现全国全覆盖。

面向粮食保丰,创建142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12类农业气象风险预警。面向交通保畅,现代化综合交通气象服务体系实现公路、航空、铁路、航运全覆盖。面向新能源发展,为全国近2000个风电、光伏电场提供选址和布局设计以及冬夏能源保供服务。面向金融高质量发展,发布69种金融气象指数。面向城市精细化治理,为109个重点城市建筑工地避险、暴雨积涝排险、重点区域人员转移等提供气象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

空地立体作业、区域协同指挥,现代化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成为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的重要工程技术手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人工影响天气空地立体作业网。五年来累计增加降水近2000亿吨,防雹减损经济效益超600亿元。

自主研发“风雷”等一批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

气象预报核心技术向自主可控迈进,“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更加精准。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我国成为拥有完整体系技术研发能力并实现业务应用的全球四个国家之一。积极拥抱新技术,“风雷”“风清”“风顺”“盘古”“风乌”“伏羲”等一批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相继涌现,部分指标性能与国际主流大模型水平并驾齐驱。构建全球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3—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国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0%。气象监测国土覆盖率由29%提升至44%,冰雹、龙卷风和雷暴大风识别率分别达到84%、80%和85%。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等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加快建设数字气象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数字孪生大气雏形。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无缝隙智能预报产品投入业务应用,数字孪生大气初具规模。收集全球260种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数据资源存储量超75PB(千万亿字节)。向全国21个行业开放共享15PB气象数据,累计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9800余项。

为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

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基层治理经验、递进式气象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在世界防灾减灾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气象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 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实时服务。建立完善与东盟、中阿等多边气象合作平台,签署双边合作协议35个。中国的国际气象公共产品日益丰富,气象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等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成立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一批先进气象装备研发制造企业。重塑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体系,聚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人才高地。气象部门职工本科以上比例达91.9%,硕士以上比例达28.3%,50余人次入选国家人才工程,气象领域两院院士38人。

编审:赵晓雯 魏婧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