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改革进行时丨教育部: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2024-09-26 来源:中国网 作者:彭瑶 责任编辑:彭瑶

中国网9月26日讯(记者 彭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去年底的1891.8万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2012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64.5%,去年底提高26.6个百分点,达到91.1%。基础教育已达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高等教育方面,2012年入学率30%,十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达到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基础教育方面,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人民群众“有学上”基本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达到14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2亿人次。2012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已累计招生11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中,专门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输送5万多名毕业生,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1个多亿的毕业生。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科技进步奖近5成来自于高校,特别是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化艺术持续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资政育人和艺术创作能力不断增强。

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通过“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重大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

中国已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面向200多个国家、1000多万个海外用户提供服务。本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有超过500亿人次的访问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最多的平台,也为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取得扎实成效。同时,成功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有实力参与国际科学发现和研究。

9月26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中国网 郑亮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部署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进一步深化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就如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怀进鹏表示,要让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彰显,让教育的人民属性更加鲜明,让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

怀进鹏说,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部将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同时,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育部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特别是通过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介绍,在学前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城镇地区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公办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办园条件薄弱。要着力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结构,稳步增加公办资源供给,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挤、乡村弱”,部分城市地区学位供给紧张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富余同时存在。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学位供给,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以教育数字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要深入落实好教育数字化这一重大战略,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资源配置上,要坚持新建和挖潜并重,统筹考虑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波峰前压力较大和波峰后的相对缓解。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引导支持地方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在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办好综合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个学段教育资源。

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预测,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处于稳步提高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拓展办学空间,适度新建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持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更好地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编审:魏婧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