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改革进行时丨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 我国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24-09-04 来源:中国网 作者:赵晓雯 责任编辑:赵晓雯

中国网9月4日讯(记者 赵晓雯)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应急管理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王道席表示,我们把“防得住”作为硬道理,发挥国务院安委会的职能作用,着力强化责任落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截至今年8月底,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25.7%,重特大事故下降45.5%。

此外,今年以来,全国各地还拆改违规设置的防盗窗和广告牌1232万处,既有住宅小区和公共开放空间新增充电端口648万个;受理安全生产群众举报31万余件,发放奖励3000余万元。

抓紧修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用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用专节部署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这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安排。”王道席表示,我们将在全面贯彻落实全会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在着力强化“救”的能力方面,围绕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尽快建成东北、华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六个区域救援中心,形成适应地区灾害特点的关键拳头力量。

此外,对标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下的实战需求,加大航空救援、水域救援、人员搜救、应急通信、工程抢险等先进专业装备研发配备力度,健全救灾物资快速调拨投送机制,尽可能满足灾区老人、妇女、儿童等多样化需求,让救援救助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围绕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抓紧修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进一步加强党对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更好实现各方力量和资源的优化协同高效。王道席表示,国家层面已经建成了应急指挥总部,将指导各地建强省、市、县应急指挥部,配套完善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提高应急指挥的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

着力提高“防”的质量。王道席介绍,应急管理部还将围绕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将动态优化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体系,完善专家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推动隐患治理规范化、专业化;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引导企业主动查隐患、防风险,确保安全发展;还将在压实排查整治责任上下更大功夫,完善地方政府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建立相关部门审核把关销号机制,对明摆着的重大隐患不去查、不去改,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五年来国家消防救援局年接处警量增加近一倍

谈及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周天介绍,改革转制以来,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的职能大幅拓展,年接处警量从2018年的118万起增加到2023年的214万起,五年来翻了接近一倍。针对任务需要,立足国情深化力量体系建设,对标实战提升专业救援能力,队伍融合转型升级步伐有效提速,战斗力显著增强。

在深化力量体系建设上,国家消防救援局织密城乡消防救援网,布点建设消防救援站、特勤站、政府专职消防队,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建设,指导各地成立乡镇街道消防站所2.4万个、明确工作人员9.5万余名。组建机动队伍,向20个省份派驻4900余名指战员,机动力量基本实现省份全覆盖,重大灾害救援全域机动。

此外,国家消防救援局在河北、黑龙江、湖北、广东、四川、甘肃6个省份,建设了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打造区域性航空救援基地、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库和精锐突击力量,满足区域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需要。

在提升专业救援能力、加强专业力量方面,周天介绍,国家消防救援局推动国家级、省市级地震、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加大特种救援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师资和技术骨干8.3万余人。组建高层建筑、地下场所、大跨度大空间、危险化学品、地震、水域、地质、雨雪冰冻等专业救援队5000余支,建实建强特勤队伍和灭火救援攻坚组。结合任务实际,各地还建设了山地、冰域、高空等特色专业救援队伍。建成6支跨国境森林灭火救援力量和12个特种救援大队,大庆、昆明两支航空救援队伍任务区域扩展到10个省份。

“五年多来,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在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京津冀特大洪水、湖南团洲垸决口等重大灾害事故救援行动中,展现了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作用。”周天说。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预计2025年底编制完成

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据了解,中国地震局正在组织编制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建筑物抗震设防提供国家标准。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表示,新一代区划图编制充分吸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土耳其7.8级和2024年台湾花莲7.3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持续提高地震安全水平。

王昆指出,我国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有明显差异。地震区划就是按照地震危险性的程度,将国土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对不同的区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区划图主要是为一般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标准,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以及社会防御措施制定和应急准备等提供依据。

我国从1957年开始已先后制定了五代地震区划图,从前三代区划图开始作为“参考依据”,从第四代、第五代区划图开始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可以看出我国抗震设防要求在不断提高。2022年,中国地震局正式启动了新一代区划图编制工作。“新一代区划图以防风险为总体目标,以‘多概率、宽频带、高精度、陆海一体’为主要特征,预计到2025年底可以编制完成,同时启动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订工作。”王昆说。

王昆表示,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成了包含我国及周边地区破坏性地震目录1.4万条、小震目录23万条、1942次地震的1.1万组强震动观测记录等基础数据库;完成了全国地震构造环境分析和潜在震源划分工作,并且在唐山、郯城等强烈地震区开展了三维震源模型构建;建立了地震活动性、地震动预测、场地地震动等一系列关键模型,构建了地震动危险性计算的技术方法;在华北平原、四川云南等代表性地区开展了关键模型和技术的集成试点,完成了试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计算。

针对中国东部超高层建筑、人员高度密集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房屋设施,在新一代区划图编制过程中,更加充分考虑长周期地震动和盆地深厚沉积层带来的放大效应的影响。针对中国西部密集分布的大型断裂带,采用三维震源模型和配套的地震动模型,更加精准地评价活动断层附近的地震活动水平。王昆表示,新一代区划图将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各类规划编制,有效支撑地震灾害风险识别评估和地震韧性社会建设。

编审:魏婧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