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14个沿海城市开放40周年:创新发展,续写下一个40年开放故事
中国网5月16日讯(记者 彭瑶)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城市权限,给予外商投资者若干优惠。今年是14个沿海城市开放40周年,40年来,这些沿海城市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既乘开放东风努力实现自身历史性跨越,又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1月24日,货轮停靠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片库/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发挥优势 先行一步
1984年5月4日,《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下称《纪要》)指出,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
凭借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在沿海城市的大小码头集散,国内的产品也随海陆联运登陆大洋彼岸。又经多年发展,临海外贸港口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货物的高速流动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物质文化生活带来更多元的选择。
近年来,青岛港陆续投产运营自动化码头(三期)、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粮食码头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统,码头生产操作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等得到规模化应用。2024年4月24日,一批冷冻牛肉自巴西发货,抵达宁波舟山港后经温甬内支线转运至状元岙码头,是温州港迎来的首单冷冻进口牛肉业务,丰富了该港进口业务种类。5月6日,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中远海运阿根廷”轮满载货物驶向里约热内卢等地,标志着京津冀地区近年来首条直航南美洲东海岸航线正式开通。
越来越多的班列,越来越密集的航线,越来越快的通关,越来越高效的无人作业,让沿海港口城市真正实现通陆联海,成为激发外向型经济活力的重要引擎,港口“焕新”的速度也如沿海城市高速成长的缩影,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数据显示,1984年,烟台全市出口2421万美元,到2023年,该市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关系,年进出口规模超4500亿元。198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刚突破10万标准箱,至2023年已突破4900万标准箱大关,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02年,福州港江阴港区正式投产,到2023年,航线增加到61条,其中“丝路海运”航线达11条。
2023年1月10日,从上海虹口区北外滩空中俯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片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图片库
政策加持 扩大开放
为何要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纪要》明确:“这些港口城市和四个经济特区,在沿海从北到南联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又必将在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管理经验,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传递经济信息,培养输送人才等方面,支援和带动各自的腹地,有力地促进全国的经济建设。”
沿海开放不止于畅通外贸航路。按照《纪要》“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议,1984年,大连、宁波、青岛等城市纷纷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中国石化企业的首家外资公司、山东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接连在开发区落地或开业。1986年,天津开发区在盐碱荒滩上建起工业厂房,至2004年上半年,该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达197.6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来自9个国家的41个跨国公司在此投资建立85家企业。广州开发区建区以来年均GDP增速达21.1%,以广州市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40%的工业产值、17%的税收收入和15%的GDP。
截至2023年底,14个沿海开放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7万亿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4%;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4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538.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1/3。
2006年,辽宁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联动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城市,背靠东北腹地,形成资源互补、协调互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8月,广西发布《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的对接,推动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让沿海城市成为投资热土,聚集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举措积累的改革经验,让沿海城市成为了示范高地,不仅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也增强了辐射作用,为其他地区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5月19日,江苏省南通市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正在建造世界最大吨位级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片库/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织线成网 创新发展
随着近年来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从沿海逐渐深入内地,各地对外开放政策“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城市群(带)规划、《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全新机遇,广交会、进博会等重大展会溢出效应明显,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沿海城市如何巩固优势,同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之际,连云港发布《连云港市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质量“后发先至”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聚焦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锚定打造国际枢纽海港、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枢纽等定位,提出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提升外资质量、切实增强外贸竞争力、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全面深化自贸试验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境外投资合作、倾心打造口岸服务品牌等任务举措。
“十三五”时期,南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在“十四五”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该市提出,要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力发挥长江经济带上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功能。通州湾新出海口初具规模;开放型经济迈向更高水平,投资贸易更加自由化便利化。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深化产业科创合作,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实施对外贸易多元化战略和外资提质增效工程,推动制造业海外发展。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今年4月,湛江市发布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打造世界级绿色临港工业集聚区与对外开放新高地。其中,绿色临港产业重点项目包括湛江绿色化工产业创新中心、石化产业园区扩园、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等,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包括船舶保障基地、湛江综保区、国际海洋交流合作平台等。
今年一季度,全国GDP三十强城市中,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占据十席,发展引擎作用依旧强劲。为加大力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当前,沿海城市正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布局新兴产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耕海洋经济等举措,实现更大突破。踏浪前行,拥抱世界坚定不移;千帆竞发,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笃行致远,续写下一个40年开放故事。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审:魏婧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