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国际舆评】美欧是“受害者”还是“获益者”?三问“中国产能过剩”

2024-04-24 09:39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期,美西方等发达国家不断在国际社会兜售“中国产能过剩论”,指责中国“过度投资”造成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产能过剩,并“低价在海外倾销”,“扭曲”国际贸易市场,“摧毁”美欧多个行业,以此将经济增速放缓“甩锅”中国,遏制打压中国产能发展。

美欧试图将自身塑造成“受害者”,但其背后逻辑和所谓论据却难以站住脚,同样也经不住国际舆论集中发出的“三问”。

4月15日,采购商在第135届广交会上参观新能源汽车。来源:新华社

1. “中国产能过剩论”立得住脚吗?

“中国产能过剩论”是美西方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话术,也是美西方抱持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思维的新体现,有违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在国际舆论看来,无论是从市场供需角度,还是从产业发展层面,都无法支撑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直接对“产能过剩”的概念提出质疑。他表示,如果每个国家都只根据自身消费能力进行生产,贸易将不复存在。

瑞银集团中国汽车研究主管保罗·龚(Paul Gong)指出“中国产能过剩”的说法被夸大了,也过于简单化了。

“新工业政策观察”3月数据显示,过去数年,美国产业补贴数目远超欧洲,欧洲目前正在赶超,而中国的补贴数目大约只有美欧的一成。

德国之声指出,抱怨中国“产能过剩”,既虚伪又短视。

美国彭博社发表题为《美欧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并非都有数据支持》的文章,援引价格、产能利用率、资产使用和汽车制造产能等方面的客观数据论证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论”是不科学的。

彭博社文章截图

2. 中国产业优势依赖“产能过剩”吗?

面对中国依靠创新研发、产业生态等“真本事”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沉甸甸成果,以及美西方空洞洞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国际舆论不禁质问:究竟是中国“过度投资”,还是美西方国家“投资不足”?究竟是中国企业“产能过剩”,还是他国企业“效率过低”?究竟是“不公平竞争”还是“优胜劣汰”?答案显而易见。

美国彭博社文章指出,就电动汽车行业而言,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多的是中国企业的效率更高,而不是产能过剩。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更具竞争力,这要归功于技术、本地供应链、全新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较低的能源和土地成本。

美国商业咨询机构荣鼎集团中国项目团队副总监、联席董事卡米尔·布勒诺瓦(Camille Boullenois)公开表示中国的顶级电动汽车出口商“在质量和价格上都很有竞争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企业在创新研发、成本控制等领域领先全球是事实,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竞争力来源。

4月15日,参展商在第135届广交会上向采购商介绍太阳能电池组件展品。来源:新华社

3. 美欧究竟是“受害者”还是“获益者”?

中国在推动本国高质量发展、提升新型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及全球气候目标的推进。但美西方刻意设置话术陷阱,忽略中国内需作用,将中国产能提升与“不公平竞争”、“冲击他国经济”挂钩,将自己塑造为“受害者”。

瑞士《新苏黎世报》认为,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从何谈起?如果西方能够获得更便宜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如果创新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迫使欧洲制造商也进行改进,消费者应该对此感到高兴。无论如何,脱碳是一项非常可贵的努力,中国正在帮助全球降低成本。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中国有能力制造出在成本方面与燃油汽车直接竞争的电动车。从某些方面看,这是一件好事,更便宜的电动车有助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刊文质疑“产能过剩论”,指出中国正在生产世界真正迫切需要的东西,以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世界需要的不是中国减少产出,而是需要更多资金来加速能源转型和消除贫困。

来源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长略智库

作者 |宁雨奇

【责任编辑:刘峻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