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一线城市不香了吗?四分之一大学应届生选择“入乡就业”

2024-04-17 14:4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4月17日讯(记者 孙晓彤) 近几年,越来越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也已不再把一线大城市作为其职业生涯的首发地,而是将目光转向县域,掀起了一股县域就业的新潮流。从近五年数据看,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县城”就业的比例上升明显,从2018届的20%上升到2022届的25%,增长了5个百分点。“入乡就业”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红利的倾斜与对理想生活追求的双重“加持”。

image.png

▲麦可思研究院供图

大学生就业重心持续下沉

1/4应届本科生“县城”就业

据麦可思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重心持续下沉,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选择到“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以下简称“县城”)这类小城市就业。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县城”就业的比例上升明显,从2018届的20%上升到2022届的25%,增长了5个百分点。其中,男生从2018届的19%上升到2022届的24%;女生从2018届的22%上升到2022届的27%。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与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学历人才,各地政府不断发布政策,释放更多就业红利,提升了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有关;另一方面,或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求职意向趋于求稳有一定关系。

image.png

▲麦可思研究院供图

女性偏爱教育类

男生则“政府及公共管理”行业类比例高

那么,回县城就业的青年更偏爱哪类工作?麦可思研究院统计发现,2022届本科生在县城就业比例最高的两大行业类,分别是教育和政府公共管理。其中,“教育类”就业占比为23.6%,“政府及公共管理”就业占比为14.9%,相较于全国2022届本科毕业生在这两大行业类的就业占比,分别高出10.6和8.1个百分点。

男女在就业选择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比发现,在县城就业的女生,主要供职于教育行业,占比达到35.2%。而在县城就业的男生中,入行“政府及公共管理”的比例最高,占比达到15.3%,男性进入教育行业的占比仅有9.6%。

“县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端起“铁饭碗”的比例明显更高

“县城”工作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如何?麦可思数据显示,这个群体在月收入方面稳步提升,从2018届的4640元上升到2022届的5377元,增长了737元;在就业满意度方面,从2018届的67%上升到2022届的76%,提升了9个百分点;专业相关度比例趋于稳定,近五届保持在70%至71%。

进一步对2022届在“县城”就业的本科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析显示,他们端起“铁饭碗”的比例明显更高: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40%),高出全国本科(22%)18个百分点;其后主要在“民营企业/个体”(36%)就业,但较全国本科(51%)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有机会进入体制内工作,工资不高却稳定、离家近,不用把大笔钱花在房贷、车贷上,和家人保持着“一碗热汤”的距离,或许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回“县城”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们择业观的新变化。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与大城市相比,县城工作生活的性价比高,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麦可思研究院供图

毕业五年后“县城”留住了两成大学生

“县城”的工作稳定性和幸福感更高

“县城”吸引来高学历人才,更要留住高学历人才。

为了解“县城”的留人情况,麦可思研究院对本科生毕业五年后(2016届、2017届合并计算)的就业地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有20%的本科生选择“县城”就业,其中近六成(59%)是毕业五年内一直在“县城”工作,约四成(41%)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来到县城就业。

毕业五年后在“县城”就业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有何特征?麦可思研究发现,虽然该群体升职加薪方面不占优势,但工作稳定性更高、职业幸福感更强。具体来看,该人群的毕业五年后的月收入(7787元)和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58%)均不及全国本科平均水平,但是其就业满意度(80%)更高(全国本科:78%)、平均雇主数(1.9个)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2个)。

这或与该人群所在用人单位类型有直接关系。数据显示,毕业五年后在“县城”就业的本科生,超五成(54%)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其后依次是“民营企业/个体”(26%)、“国有企业”(17%)。

基于以上统计数据,麦可思研究院分析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哪里工作更好,没有标准答案。但显然,“县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已在逐渐增强。大学生“县城”就业,可以利用他们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带来活力和机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县城”而言,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需有合理的、持续性的制度保障及良性的人才生态。如何将高素质人才转变为人才红利、地方经济发展动力,是摆在不少“县城”面前的现实考题。

编审:刘佳

【责任编辑:孙晓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