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 人形机器人量产时代将至!华北五省高校虚拟教研室成立,释放了哪些信号?
中国网11月13日讯 (记者 刘佳)日前,又一重磅文件引起行业震动。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就在《意见》颁布2天后,第十届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信息科大”)开幕,当天,由信息科大牵头的“华北五省(市、自治区)机器人大工程平台虚拟教研室”(以下简称“虚拟教研室”)揭牌成立。其中,特别就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谋篇布局。虚拟教研室的成立对人形机器人量产时代的到来将起到哪些助推作用?高校在攻克人形机器人发展壁垒方面又将会有哪些抢眼表现?
第十届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幕。供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大学赛场上,人形机器人已初现“雏形”
只看一眼,不仅能识别出番茄的成熟度,甚至可以“诊断”番茄是否遭受虫害,完成精准采摘——它,堪称农业界的“火眼金睛”。这就是信息科大团队此次在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中参赛的作品之一——基于级联视觉的番茄采摘与病虫害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任务算法、对机器人臂手的精准协调控制以及农业垂直的GPT模型分析等技术,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的农作物“体检报告”和采摘流程。在实践应用层面,已经初步完成了《意见》中所强调的:“‘大脑-小脑-肢体’,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的目标。这也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基本全貌画像。
“基于级联视觉的番茄采摘与病虫害检测系统”在赛场参赛。供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人形机器人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具有类人形态,能够适配人类工作环境,具有类人的功能和行为的机器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陈雯柏结合《意见》,为中国网记者详细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具体定义。此次《意见》中将人形机器人描述为集成了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传感网络和运动控制算法等技术的高级集合体。这些机器人具有能够环境感知、行为控制和人机交互的“大脑”,控制运动的“小脑”,以及包括类人手臂、灵巧手和腿足的“肢体”。他分析称:“这一个表述,强调了机器人在亲身交互中对现实世界各种概念的学习和真实物理场景下对通用任务的执行。”
此外,还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一种用于消化道健康监测及治疗的磁控内窥镜机器人”、河北师范大学团队研发的“家庭智能清障机器人”等,大学赛场上的人形机器人“雏形”已涉足医疗、农业、家庭等多个领域。
发展迅速但仍在“追赶” 全链条推进加速成果应用
此前,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等方面仍存短板弱项,需要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
对此,陈雯柏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总体上还处于追赶阶段,但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向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以及民生等重点行业,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其在恶劣环境中的本体控制、快速移动和精确感知能力。因此,亟需攻克的难点集中在基础材料及零部件的精密度、寿命和专业化水平等,此外还包括在高端制程芯片、微型传感器、伺服控制系统以及AI智能大脑等方面需要努力实现技术突破。
但《意见》的颁布,也为行业和相关企业带来了升级和优化的机会。陈雯柏介绍,在工业高端制造领域,信息科大团队正在与小米等企业合作,面向未来工业互联网、3C智能装配中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视、触、力、位多模态信息的融合感知,通过复杂操作技能的多层次知识表征与建模,研究臂手协调作业的智能控制方法,实现机械臂的智能操作规划和柔顺控制。
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面升级 高校教科研应敢于“领先一步”
随着行业的全面升级,市场和企业对高校的用人需求和专业技术等多方面也提出了新的“任务需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强机器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陈雯柏说。但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校相关专业教科研、理念的常更常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此次华北五省高校虚拟教研室的成立才具有特殊意义。
据信息科大校长郭福介绍,该校虚拟教研室旨在建成一个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高校的集教学研究与竞赛实践、资源共建与共享、经验交流与互动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跨区域公共平台,致力于跨区域开展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和教学创新突破,其中,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就是重中之重。虚拟教研室设置了人形机器人“机器体”工作组、人形机器人“机器肢”工作组、人形机器人“大脑”工作组、人形机器人“小脑”工作组、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工作组等,均积极回应了此次《意见》中重点谋划的“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场景应用、强化支撑能力”三大方面内容。虚拟教研室将从机器人材料、形体结构、感知、智能、控制等方面跨区域协同,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人形机器人的“人-机-环境”共融交互能力,服务特种领域、典型制造业、民生服务领域等典型应用场景。其中,“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感知等能力”,也是当下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发力的方向之一。
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比赛现场。供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就信息科大而言,学校在人形机器人研究领域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汇聚多学科人才的环境,学校在人工智能、机械制造、光学工程等学科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将为学科交叉融合助力人形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编审: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