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 | 2023高考成绩陆续放榜 今年“爽约新生”或超百万
中国网6月26日讯(记者 刘佳)又到一年招录季。近日,全国多地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在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有人如愿考进理想高校,有人却执着学历“第一出身”做了“爽约新生”。如果按照每年约10%考生“爽约”的比例测算,2023年“爽约新生”或将达百万。“爽约新生”能否免责?“来年再战”是否毫无成本?
执着“第一出身” 他们“爽约”新生报到
陈晨(化名)如今是北京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如果不是因为首次高考的失利,现在的她将处于择业阶段。
2019年,因发挥失常,陈晨与理想院校北京大学失之交臂,收到了一封“985”政法类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陈晨没有“终于脱离高三苦海”的如释重负,只有对自己未能圆梦理想高校的耿耿于怀。“那是所好大学,可我志不在此。而且我有很多小伙伴都在清北(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我不甘心。”陈晨说。于是,她选择不去报到,毅然踏上复读之路。一年后,她终于圆梦北大。
与陈晨有相似经历的考生并不在少数。公开的数据显示,教育部部属院校的新生不报到率约在0.5%到1%,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很多名校也都遇到过此类情况;而市属本科院校的新生不报到率约在2%到5%,学费偏高的高职或者民办院校,新生不报到的情况就更多了。2021年,从几所高校公开披露的数据可见,新生报到率从甘肃医学院的81.33%到南通大学的98.55%不等。
这些“爽约新生”对本科录取高校的执着,除了因个人追求外,还与研究生录取、求职就业机会息息相关。据统计,全国考研人数从2017年的201万激增到2023年的474万。而自2022年起,部分“985”“211”高校已经限制非统招学历与专科学历报考其研究生;此外,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对于第一学历越来越看重,让部分考生不得不掂量手中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含金量。“第一出身”成为不可小觑的关键因素。
高校呼吁理性报考 多地出台“红牌”限令
一名“211”地方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向中国网记者透露,该校每年约有50人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选择“爽约”,在录取总数中占比约为1.5%。“考生在高招提档后,选择不报到,将会对我们的招生计划产生影响。来年或许会影响对这一省份的招生计划投放。”该负责人直言,希望考生理性填报志愿,珍惜录取机会。如果录取后“爽约”,有可能影响下一届学弟学妹的录取情况。
对此,教育部及全国多地也曾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对“爽约”行为加以限制。去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23年招生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有关高校要及时将往年放弃入学的相关考生信息反馈生源省份。
河南省发布的《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指出,对于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不履行志愿约定的考生,当批次录取电子档案停止运转;对录取后不入学实际就读等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下一年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超过2个。同时,考生履行志愿约定情况将如实记入其个人电子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可以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在教育部官方考试平台“阳光高考”问答中,对此项规定的解读为,主要是告知考生,要信守承诺,但要对个别不信守承诺,无视法规,录取不报到,浪费招生计划的考生进行严格约束。
山西省在2022年高考招生工作规定中也明确提出,录取后不报到的考生,下年度报名参加高考,成绩将排在同一总分的最后,同时将写实性记入考生档案,并提供给高校。也就是说,山西被录取考生如“爽约”,次年选择重考后,在录取过程中,同等分数应届考生将享有优先录取资格。
“爽约”不可取 专家建议若想复读可放弃志愿填报
面对“爽约”高校的准大一新生,一名志愿填报专家表示,“爽约”不可取,如果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想清楚是否要复读,可以不填报志愿,才能及时为自己和他人止损。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考生最终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作出了不报到的决定,也建议考生和录取高校的招办老师取得联系,确保高校不为其注册学籍,以防止第二年高考录取后出现学籍重复情况。
(编审:魏婧 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