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

中国发布 | 1291万考生明日高考 严防作弊考生须过三道“智能关卡”

来源:中国网      2023-06-06      作者:刘佳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网6月6日讯(记者 刘佳)明天,2023年全国高考正式开考。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1291万人。对比往年,今年教育部就“严肃考纪”“防范作弊”等问题重拳出击,手机将成为严防重点。

今天,中国网记者提前实地探访北京市育英中学高考考点,从现场获悉,考点校设置三道“智能关卡”,其中安检门为新增,将对考生是否随身携带手机等移动设备、金属物品进行精准定位式检测。

科技含量升级 入考场设三道关卡

6月6日中午,北京市育英中学高考考点校已经完成了今年的高考考场布置。对比过去3年,学校入口处少了体温检测仪的设置,迎面摆放的是人脸识别仪。考点校主考、北京市育英中学校长徐素霞告诉中国网记者,今年,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将面临三道科技含量满满的关卡。

在入校处,考生、考务人员须经过人脸识别才能够进入考点校内,这是第一道关卡。经过步道进入考场楼道前,考生须经过第二道关卡——智能安检门。“这是今年的最大变化。”徐素霞说。在考务教师的演示下,中国网记者注意到,当人员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经过时,安检门将发出“哔哔”的报警声。同时,在安检门上方的显示屏上,清晰标注了该名考务教师携带手机的具体位置。除手机等电子设备外,若考生佩戴金属制品也将被检测出。待考生将违禁品拿出后,再次穿过安检门,还将有专人为其提供人工探测。最后,在考生正式进入考场前,考场入口处将配置人脸识别仪,考生须完成最后一道检测才可正式落座开考。

image.png

高考考点校新增安检门。拍摄:中国网记者刘佳

中国网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海淀区共有14200余人报名参加高考,全区启用24个考点,482个考场,每个考点预留3个备用考场,用于考试期间突发事件的处置。

严防高考作弊 多所高校要求高考期间大学生不得请假

6月2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全力保障2023年高考安全。在相关工作会上,教育部强调,将通过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厉打击考试舞弊、统筹做好考试防疫、规范涉考培训机构行为等系列举措,全力保障2023年高考安全。其中,防范手机作弊,将作为教育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着力关注的重中之重。

为严肃考风考纪,坚决杜绝高校学生违规参加高考或替考,多所高校已发布细则通知,严格高考期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山东省教育厅已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高考期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原则上高考期间学生不得请假离开学校,对特殊原因确需请假的,应核清原因,严格履行审批程序。除常规审批程序外,坚持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学生请假情况需经上一级主管领导审核把关,并报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备案。此外,武汉纺织大学学生工作部(处)6月3日作出通知称,6月3日至10日,各学院要严格请销假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5月30日通知,即日起至6月9日,各学院要加强学生管理,严格落实学生外出请销假和报备制度。河南郑州轻工业大学学工部(处)6月1日作出通知称,对学生高考期间的详细情况进行全面掌握。

教育部统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各省(区、市)2023年的高考举报电话,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及时举报反映涉及2023年高考的问题线索。教育部及各省(区、市)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举报线索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坚决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乙类乙管”后体温检测不再 备用考场保留

在疫情防控方面,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部门,指导各地深入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坚持科学精准防疫,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预案,针对不同考生情况分类设置考场,备足备用考场和工作人员,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监测,细化防疫措施,及时发布考试防疫要求。

在今天的考点校探访中,中国网记者了解到,育英中学高考考点校已经取消入校处的体温检测仪,考生是否发热或者“复阳”,由所在学校统一上报。但学校仍旧配备3间备用考场,以备特殊情况启用。

在口罩佩戴方面,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此前明确提出,考试期间不硬性要求考生佩戴口罩,佩戴口罩的考生在接受身份验证时应摘下口罩,以确保顺利进行身份验证。此前,包括福建、黑龙江双鸭山市、云南个旧市等多地也明确提出,高考期间考生可自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今年4月印发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非疫情流行期间,学校师生在校期间可不佩戴口罩,各地可根据本地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指引同时指出,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出现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期间,均属于“应佩戴口罩的情形”。

(编审:魏婧)

中国发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