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网站4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正闯入“跨大西洋派对”吗? 副题:欧洲领导人竞相访华是否标志着跨大西洋团结正衰落? 旷日持久的乌克兰危机最出乎意料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外交的最前沿。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纷纷涌向中国,与北京在贸易、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开辟合作空间。尽管他们与中国接触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尝试在世界政坛中塑造各自的角色,但这些访问也凸显中国作为新调停者的空间与日俱增。

某种程度上,法国与中国的接触打乱了跨大西洋关系因欧洲正在进行战争而出现的回暖。内部和外部压力促成法国对华接触,无论这在大西洋两岸迫切需要团结之际意味着什么。当华盛顿寻求来自巴黎的团结之际,马克龙访华是有意识地尝试优先考虑欧洲利益,同时出于多种原因淡化甚至贬低跨大西洋利益,尽管他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访华象征着该地区的集体利益。

马克龙的中国之行可能为法国带来商业交易和乐观的贸易前景,但这在跨大西洋社区尤其在美国遭到强烈反对。对美国来说,这些举措标志着跨大西洋团结的衰退。特朗普政府实施破坏性政策后,拜登政府一直“加班加点”加强与欧洲盟友的关系。拜登的强硬对华立场要求欧洲采取补充性措施,但这对欧洲国家来说越发成为挑战,因为他们希望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例如,尽管美国试图孤立中国,但德国正在经济上进一步向中国靠近。

一些欧洲主要国家自主与中国打交道,可能会使美国在战略前线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拜登与欧洲盟友的团结建立在跨大西洋集体孤立中国的基础上。一些欧洲国家提出的单独印太战略表明,对美国来说,将跨大西洋“义务”与印太现实相结合并非易事。对拜登而言,实现与中俄切断所有关系的跨大西洋关系仍是白日梦。

鉴于华盛顿企图在技术、经济和其他领域孤立中国,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牢固的经济关系,是为打击(美国)这种企图迈出的又一步。中国还将其全球影响力与努力成为真诚的全球调停者(的举措)结合起来。美国历来利用外交和胁迫手段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力,这令北京获得比华盛顿更好的形象优势。

随着欧洲冲突持续、经济和衰退压力令各国加强对华经贸往来,北京正努力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并提升形象。近来,中国已表明以全球和平调停者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作者维韦克·米什拉,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