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各地祭扫高峰陆续到来。今年清明节是进入疫情防控新阶段后的首个祭扫假期,与往年相比,祭扫高峰期有所提前,人流量也有明显增长。此外,一些新型的祭扫方式也越发受到认可。(3月28日《中国新闻网》)

清明祭扫,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文化传统。让人高兴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各地祭扫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购买纸扎“别墅”“豪车”等冥物祭奠逝去亲人的现象逐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绿色、低碳的新型祭扫方式逐渐受到群众认可。如一些地方推荐的水溶祭祀或鲜花祭扫就更加环保、生态、文明。同时,“云祭扫”“代祭扫”等也是在变化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内涵,促使清明时节风清气朗。

祭祀在心不在形,别样清明一样情。为让文明生态祭扫成为清明新风尚,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更需要在殡葬服务方面,为人们文明生态祭扫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江苏常州的一个墓园,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代客祭扫”,为一些无法到场祭祀的亲人提供祭扫服务,根据家属要求准备祭祀用品,现场擦拭墓碑、敬献鲜花、代读家书等。在浙江德清下渚湖街道,志愿者们帮助村民把写给逝去亲人的信件投入时空信箱,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另外,还有一些墓地同时在网络上为逝者家属提供寄存思念的平台,以满足他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精神需求。

清明节是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的结果,所蕴含的不仅是人们对祖先的崇拜,更有我国的孝道文化。而持续推进绿色生态文明的祭扫新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除积极践行文明生态祭扫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撰写缅怀文章、种植花草树木、讲述先人故事等形式,怀念逝者,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扫方式,变注重实地实物祭扫为精神传承,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何况,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也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清明节在即,各地祭扫高峰陆续到来,期待有更多的人们能自觉改变以往一些不良陋习,打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绿色、有序的节日祭扫氛围,让清明节更“清明”。(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