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一系列纾困帮扶措施出台,我国中小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日均新设企业2.38万户,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80万亿元。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亮点。(3月26日《人民日报》)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而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简称“专精特新”)优势于一体的中小企业,不仅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的新方向、新动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培育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2022年全年规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59%,其中,在科创板新上市的企业中,72%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已有13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这些企业在工业基础领域深耕细作,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后,我国已开启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建设制造强国为基础,制造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先决条件。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又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如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激荡起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呢?

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夯实专精特新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不论是发展和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还是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资源要素配套措施和政策环境的支撑。比如需要可公平获得的、较低成本的金融资源;需要相对较低的综合成本;需要与“中国制造”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公平的税负环境;需要有制造业雄心的企业家等,这就需要各地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治理方式,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夯实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抓好人才战略,持续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智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创新为魂,聚焦细分市场,更强调专业化程度,即通过产业分工、利润分层获得行业领域内的相对优势,具有极高的成长性和竞争力,而这样关键要靠人才来实现。因此,各地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在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力实施新型学徒制,组织员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尤其要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开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训,持续释放技能人才的巨大能量。

面对机遇挑战,坚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仅有助于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而且有利于推动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各地应正确把握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始终坚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尤其要在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着力在“培”上下功夫、在“新”上做文章、在“扶”上花力气,不断增强企业发展韧性和活力,“以点带面”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推动民生改善,精准服务群众,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