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太多人因缘际会与她结缘,或相伴数载,或擦肩而过,但每场相逢都是首别致的歌,村外的山、村里的河,夏天的风、冬天的雪,都是歌曲里最动听的音符,更让人动情的,可能是老屋里淳朴的人,TA们真切的眼神、朴实的话语,在某个瞬间让人破防,也让那些踏出故乡的游子深夜里辗转牵肠。

2006年秋冬,我被单位安排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到贵州重庆调研。一天,在调研的空档期,一个当地友人提出陪我到“千户苗寨”走访一下。本来我对苗寨就有相当浓厚的兴趣,这个提议正合我意,于是,朋友驱车一行三人就开启了“千户苗寨”一日游。

苗寨不大不小,感觉有几百户人家,沿着两个山坡梯次向上排列,都是典型的类似“吊脚楼”建筑,远看错落有致,非常漂亮。

车子开到村口,一条小溪经村口流过,几座廊桥连接着村子与外面公路。村子里几乎没有人,更没有旅游商店叫卖的嘈杂,进村好像也没有门票。我们三人遂沿着村中小路向上走去,想着到村子里看看。

走着走着,听到隐隐约约的喜庆音乐声,勾起我们的兴趣。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位中年妇女,穿戴都是典型的苗族服饰发饰,嘴里还哼着一种小调,脸上红扑扑的,显然是刚刚喝了酒。

我们上前询问,山上的音乐是咋回事啊,大嫂操着一口几近标准的普通话微笑着说是村里人娶媳妇,正在办酒席,要连续办三天,这已经是第三天了。我们提出可以去看看吗?大嫂爽快的答应没问题,随后也不下山了,转身带我们往上走。

走了不远,来到一户人家,音乐声就是这里出来的,大嫂拉了一下门,没拉开,大嫂挤眼对我们说,里面喝酒呢,来的人谁也不许走。又带着我们来到后门,从灶火(厨房)间进去。

进入灶火间,先看到一对年轻的男女在做饭,大嫂说这就是新郎新娘,当地风俗是新婚前三天新郎新娘要给来客下厨做饭。


再往里走,进入一个房间,有七八个老爷们或蹲或坐在地上,围绕一块塑料布一样的东西,上面摆着酒菜,没有桌子。

再往里走穿过这个房间,又进入一个房间,里面有两个桌子,一大一小,大桌子有七八个年龄稍长一些的妇女,大致五十岁左右。小桌子有四五个稍微年轻一点的妇女,也应该有四十左右。进来后,带我们的大嫂不等大家反应,回头就把门插上,大声说道,北京来客人啦。

这一句话不得了了,屋里的妇女们立刻动起手来,有拽胳膊的,有按脖子的,有拿超长的筷子夹肉往嘴里塞的,有拿酒往嘴里灌的。不管你张嘴不张嘴,只管往里捅,往里灌。搞得我们几个呜呜呀呀,叫苦不迭。在我们不停的求饶声中,这些泼辣的苗族妇女们才饶过我们。抖抖衣服,才走了出来。

尽管刚刚有点惊吓,不过还是为苗寨的纯朴热情深深感染。刚刚出来,就遇到一个年轻小媳妇抱着一个孩子,穿着更是典型的苗族服饰发饰,我马上拿起相机,准备给她拍照。她看到后,微微笑起,示意我把她背上还有一个孩子也拍进去。

我这才看到她有两个孩子,遂调整角度,把她们三口认真的拍了几张照片。

拍完后,小媳妇说能不能把照片给她,这下子可为难了。照相机不错,可照片拿不出来啊。我说可以洗好了寄给她或电子邮件给她,可是她既没有电子邮箱,也不知道地址,加上苗族口音比较重,说不清楚。我只好说以后有机会再来这里会带给她。

尽管当时只是随口一说,谁知道这一句话成了后来的我心里的一句“承诺”。

后来,工作多次变动,在不同的场合我也经常提到这个故事,也更加加重了我要再去苗寨的一种冲动,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再来苗寨,这一过已经十七年了。

今年,离开了工作岗位,时间也相对宽松了。就在前不久,到贵阳办事,就谋划着再去苗寨,完成这样的“承诺”。提前把几张照片冲洗好,利用周六的闲暇时光,又是三个人踏上了新的苗寨之旅。

十七年过去了,苗寨也如中国经济一样,大大的腾飞了起来,苗寨也不仅仅是村子了,已经变成五A级景区了。距村子还有好远好远,车子就不能进去了。要换乘景区通勤车,再换电瓶车,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路折腾来到了村口对面山坡上。

原来空空如也的山坡已经变成了网红客栈群,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面山坡上的苗寨村落。这里可见的是人山人海,就是不见当地人了。问问开店的,外地人,旅馆老板,没人认识照片里的人。突然看到两个穿制服的管理人员,想着这应该是本地人吧。遂上前询问,一个人看着愣愣的不说话,另一个人笑着说,他肯定认识。这时愣愣的人才抬起头说,以一种惊讶的表情说,这是我老婆。哈哈哈,我们三个人也都吃惊的笑了起来。原以为要历尽千辛万苦,谁知道事情竟然如此简单。

翻开其它几张照片,原来照片里除了他媳妇,带我们上山的是他大嫂,结婚的是他的堂弟和弟媳。哈哈,原来都是他们一家人。在听了我们此行的简单背景后,他告诉我们,他的家刚刚搬了新家,盖的新房,并打电话给他媳妇,让我们过去看看。

告别了他,我们一行开始往他们家走去。其实这时候我们人在景区,但是还没有到村子。又经过了下山,过河,上山,才慢慢的找到了他们新家,找到了照片中的主人。毕竟经过了十七年雨雪风霜,照片里的主人已经从一个小媳妇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

我们在她的新家看了看,几乎还没有装修,只有简单的家具。她介绍说当时她的两个孩子已经是19和17岁,一个高三,一个高一。

简单聊了一会,我们告别照片主人,开始了返程。这个十七年的故事也告一段落,让它慢慢的融入新的记忆中吧。

(作者:王琦安,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