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电台网站3月28日刊登题为《中国作为中东新的调解人?》的文章,作者是马蒂亚斯·冯·海因。文章摘编如下:

3月初,沙特和伊朗的代表坐在一起进行谈判,这是一个轰动事件。3月10日,这对波斯湾地区的宿敌就恢复外交关系达成一致,更是引发了极大关注。不过,这两个敌对国家在北京握手这一事实,才是利雅得与德黑兰和解中的最大惊喜。

将可能是中东地区最危险的裂痕成功弥合,为中国在该地区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品质。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中东项目主任朱利恩·巴恩斯-达西分析说,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海湾地区无可争议的塑造力量,却未发挥调解作用。这是因为华盛顿与德黑兰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对在这里促成协议的建设性作用非常小”。

巴恩斯-达西补充说:“这里的基本现实是:中国能够进行干预,因为它与各方都保持着关系,并且对它们有影响力,可以推动这一进程。”

这种影响主要基于经济。美国前外交官杰弗里·费尔特曼说,中国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领先优势明显。在中东其他地区,与中国的贸易规模也比与美国的大很多。费尔特曼得出结论:“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对该地区的重要性。”

德国智库“与东方合作应用研究中心”的中东问题专家塞巴斯蒂安·松斯认为,中国在海湾地区不仅被视为经济伙伴,也越来越被视为潜在的政治甚至安全伙伴。松斯认为,在北京达成的这份协议明显提升了中国的地位。

松斯指出:“近年来,美国和欧洲在该地区严重丧失信誉,因此很难被视作严肃的中间人或调解人。”

费尔特曼还将中国在中东的调解放到中美系统性竞争的背景下解读。他指出,美国的政策必须作出调整。美国将不得不接受,像沙特这样与美国保持了75年密切关系的国家,未来也会进行全方位的自我保护。

费尔特曼指出:“它们会顶住被归入某个阵营的压力。我们从俄乌冲突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在中美竞争中也看到了这一点:许多国家曾经并且仍然与美国保持着密切关系,但不能认为它们在中美竞争中将站在美国这一边。”

中东国家有多重视多极化?这在去年12月初变得很明显: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利雅得举行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受到热烈欢迎。

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中东问题专家迪娜·埃斯凡迪亚里认为,中国加强在中东的活动,也是为了将自己展现为合作伙伴和调解人,并提供一种与西方模式不同的替代模式。

中国希望在中东扮演促进和平的协调力量。就在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几天后,习近平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2022年春天,他已经提出全球安全倡议,2021年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在全球南方,这些倡议让北京提升了形象,并在系统性竞争中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