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甘肃庆阳的刘国宁,家里世代养羊。大学毕业后,一次通过电商手段帮助父亲卖羊的经历,让他选择返乡创业,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本地优质羊肉。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刘国宁一样,选择回乡创业,成为“新羊倌” ,用他们的智慧、学到的知识来改变乡村。

如何应用好电商这种“新农具”,卖出更多羊?未来有哪些政策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刘国宁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进行了一场对话。

世代养羊

“羊三代”手里有了“新农具”

今年33岁的刘国宁出生于甘肃庆阳环县,家中世代养羊,从爷爷到父亲,刘国宁说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羊三代”。

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青岛创业做电商,没想到事业刚起步就接到了父亲的求助电话,说家里的羊卖不出去。刘国宁尝试着借助电商渠道销售这批羊。

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刘国宁将接单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给父亲,因为山里信号不佳,父亲需要爬到半山腰才能收到短信,然后骑着摩托车把羊送到镇上屠宰,再坐上前往县城的公交车,两三个小时后抵达快递发货点。

几个月时间,300只羊通过这种近乎“原始”的方式在网上卖出。

虽然刘国宁从小就梦想着走出这片黄土高原,但这次卖羊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最终促成了他返乡创业。2015年起,刘国宁在各大电商平台主要销售环县本地的滩羊肉、黑山羊肉等特色优质羊肉。

“羊”往外卖,“人”往回走

“新羊倌”如何闯出“羊”关大道?

在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机遇下,2022年,刘国宁的网店销售额从最初的50万元,增长到了一亿多元。“最近几年,柏油马路修到了村口,以前去县城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40分钟,高铁、高速也都通到了家门口。从顾客下单,最快24小时,最慢也就72小时左右,就能将我们的羊肉送到北上广顾客的餐桌上。”

2020年,银川至西安正式开通高铁,贯穿环县南北100多公里。

羊越卖越多,一批有知识的年轻人也和刘国宁一样返乡创业,成为了“新羊倌”,用他们的智慧、学到的知识来改变乡村,改变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在杜志雄看来,“新羊倌”们的实践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需要靠人才来支撑。

一个人到一个县

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一枝独秀不是春。杜志雄认为,除了把自身的事业做大做强外,还要充分发挥“新羊倌”们的社会价值,为当地产业转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以来,环县羊饲养量达到365万只以上,草羊产业产值突破5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草羊产业的年收入达到7000元。

在电商助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的当下,如何“卖更多羊”?杜志雄表示,要用好电商这种“新农具”,首先要养好羊,提供高品质的羊肉;其次,地方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针对环县这样远离主流消费人群的地区,要提高羊生产地的冷藏能力,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除了加强品牌建设,杜志雄还建议升级包装技术,让产品产生溢价。

七年时间,甘肃环县通过羊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对此,杜志雄表示,环县的实践充分说明,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需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知识、善经营。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力强,这些环节,缺一不可。(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温超 焦健 王泽华 刘梦雅 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