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一组数据引人瞩目——2015年以来,北京企业对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企业投资次数累计超3.2万次,投资额超1.6万亿元;2022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均为2015年的2倍,对“功能圈”投资次数也达到1.5倍。上述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京津冀的比重超四成。(3月3日《经济日报》)

早春时节,万物复苏。北京向南100多公里,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快速拉开,北京新“两翼”不断呈现新面貌。与此同时,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9年来,这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三地”从此融为“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家”,共同描绘出一幅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壮丽画卷。

岁月不负有心人,星光不问赶路人。经过9年的共同奋斗,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不仅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而且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如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提质,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现”转变。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新成为“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京张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同时,京津冀三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京津冀三地之所以能有这样显著变化和成效,得益于9年来始终坚持落子有声“一盘棋”,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拓展协作范围,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摆在京津冀面前的一道考题。近年来,三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在若干领域率先突破,也要进一步拓展协作范围,久久为功。如在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强化联建联防联治;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推进产业链融合,巩固和优化一批上下游关联度高、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链条;在公共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共建共享,尤其是北京市要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延伸,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正如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所表示的,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全面深化实施的新阶段,北京将着眼新征程新任务,携手津冀乘势而上、奋勇争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出新的丰硕成果,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形成更多生动实践。

落实各自定位,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三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主战略、大战略。因此,京津冀三地既要不断拓展协作范围,也贯彻落实好各自定位,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如河北要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全面落实中央疏解清单,全方位服务保障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把标志性疏解项目打造成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同步加快承接市场化疏解项目,对标北京、对接国际,全面优化承接环境,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天津应牢牢把握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乘京唐、京滨高铁开通运营的东风,深化“京东黄金走廊”共建,加快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高铁枢纽站站前区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北京市应发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优势,提升科技研发成果产业转化,助力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为三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的点火系。这些年,京津冀通过改革,强化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构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组织模式和实施机制。如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改革部署,积极开展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天津市以“一枚印章管审批”为代表,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既让一项项惠企便民的改革举措先后落地,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力、新活力。河北借助京津科技创新优势和高端产业扩容动能,扎实做好“承接对接”和“引商引智”两篇文章,推动重点产业聚链成群,坚定不移地打造制造强省和质量强省。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6.9亿元,累计超2100亿元。天津引进北京投资新设机构1406家,新落地重大项目318个。河北省与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11家技术转移机构共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等平台。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面向未来,京津冀三地会继续牢牢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以实际行动继续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创造协同发展新辉煌。(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