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种特殊的地摊悄然兴起,它既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没有喧闹嘈杂的吆喝,有的只是简单的道具、救命的知识、满腔的热情。这就是部分城市街头出现的“急救地摊”:一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会在休息时间摆放急救地摊,为路过的群众普及宣传急救知识。从目前的社会反响来看,急救地摊获得了群众的热切响应,不管是对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还是对提升社会的整体急救水平、生命安全意识都大有禆益。

制定政策引导,让“急救地摊”有照经营。《论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要让“急救地摊”行稳致远,首先就要正名,给急救地摊一块正规的“牌子”。不正规的摊位,容易让群众产生抗拒心理,特别是在诈骗案件频发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误解成新型诈骗。随着“急救地摊”规模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浑水摸鱼的人,利用“急救地摊”掩人耳目,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因此,有关政策制定主体要因时而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摸排,及时填补社会管理的空白领域,让急救地摊摆脱“散兵游勇”的状态,形成“正规军”的阵势,让群众可以根据相关资质证照或相关标识分辨真假,打消心中的疑虑。

提供专业支持,让“急救摊主”持证上岗。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急救摊主”加强自身的急救专业知识水平,十分重要。其一,急救讲解是一项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内容,建立急救知识体系和确定相关讲解内容必须要有专业知识支撑;其二,各个“摊主”掌握的急救知识未必完整,偶尔也会出现群众想要的和“摊主”能提供的知识错配情况。此外,个人散发的模式,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急救知识普及范围有限。因此,有必要联合相关专业机构,扩充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及后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探索“人人持证上岗”的可能,推动急救知识及时更新,完善科普内容和体系,尽量覆盖日常应急所需。

做好宣传推广,让“地摊模式”遍地开花。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国人口众多,急救知识普及率低,“急救地摊”的出现给普及急救知识提供了一种可行方式。要想让“急救地摊”的风吹遍全国,宣传工作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让更多人了解包括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烧伤、溺水等“急救地摊”的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邀请专家或志愿者进行访谈或报道。再加上“急救地摊”的模式本身就是线下面对面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带动急救的“地摊模式”不断发展,让“急救地摊”在更多地方出现,能够受益到更多人群。(翁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