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项目中绿色建筑占比达100%,高铁站站顶和高速公路可光伏发电,村民提篮购物、垃圾分类、物品再利用形成习惯……这是记者近日在河北雄安新区看到的场景,正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的雄安将低碳理念延伸到各个方面。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特别是从2014年我国推动联合国将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以来,一直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总主题,聚焦“三无”目标(存量无废化、建设无废化、发展无废化),助力城市“低碳生长”,绿色发展。

探索固废治理新模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城市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场所。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地区承载着我国60%的常住人口,碳排放量占总量的70%以上。这昭示着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城市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采取的地方层面行动将在全球激起反响。而城市今天所开创的变革性政策可以催化变革,拯救明天世界各地的生命和生计。围绕上述目标,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固废治理新模式,“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开迈进。如作为5个特殊地区的雄安新区,不仅形成了“原材料无废工厂—绿色建筑—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材场”的绿色建设链条,还实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全覆盖,部分楼宇还实现超低能耗,年节约用电共计1100万千瓦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城市“低碳生长”的律动。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资源再生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对立面,低碳发展也不是给地方经济发展设“天花板”,不是“卡脖子”,而是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时促进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这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治理、塑料污染治理等专项工作相互关联、协同推进。尤其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科技创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经过两年多探索,一组数据见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的工作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试点城市累计完成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工程项目近600项、相关保障能力任务1000多项,形成97项经验模式……可以说,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现了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

完善体制机制,让绿色生产低碳生活走进我们身边。绿色、低碳、减排……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话题,其实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而且触手可及。正如专家所指出的:“绿色低碳生活”也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概念,就藏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细节里:使用小功率电器,夏天空调温度设置为26摄氏度,白天不开灯,外出切断电源,出行选择公交、拼车……因此,我们要从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让绿色生产低碳生活走进我们身边。如在工业绿色生产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在农业绿色生产方面,通过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相融合,推动主要农业废弃物有效利用。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和管理制度创新,不仅要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还要让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成为自觉行动等。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信:只要全国上下统一思想,树立“一盘棋”治理思路,持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就一定能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城乡人居环境会更加美好!(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