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多地宣布调整核酸检测政策,优化核酸检测对象范围,取消全员核酸,部分商场、公交恢复营运。种种防疫优化措施,利好群众出行、生活、工作,但是,近期全国新增新冠感染人数连续多日超过3万人,又逢冬季气温骤降,这个时候个人疫情防护变得尤为重要。

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达3年之久,很多人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譬如在心理层面,疫情早期的高重症率和高死亡率,以及很多患者需要插管、呼吸机“一机难求”等现象,使得新冠病毒在一些人的脑海里被深深地刻上“可怕”等印记。尽管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引起的重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之前的原始株,但是一些人还是一想到病毒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

人的心理、行为等,都存在很强的惯性。因此纵使目前用事实证明当前的变异毒株并不可怕,但刻在脑海里的烙印仍一时难以消除。正因如此,尽管出台了防疫优化措施,一些人仍会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下,过度囤积药品,甚至购入呼吸机等医疗器械,这正是疫情早期记忆“回潮”的体现。

新冠疫情对于身体的伤害可见,对心理的伤害无形。要像重视身体伤害那样重视心理伤害,除了要将心理疏导作为一项日常防疫内容之外,更应该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防疫政策正在或即将作出调整的转型期,帮助民众做好心理调适,以便他们能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个人调适心理,既要相信科学,又要有消除成见的能力和敢于改变的勇气。相信科学意味着,一方面要认识到病毒致病性减弱的趋势已得到确认,不会反趋势发展,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个人防疫举措,已被证实是预防新冠疫情最基础、最管用、最经济的手段,不可弃之不用。

更重要的是,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仍有较大威胁,对于高龄和重病患者,甚至可形成致命一击,尤其当这类易感人群没有形成较强的免疫屏障时,病毒乘虚而入的可能性将提高。科学表明,接种新冠疫苗虽不能完全阻断感染,却可显著减少住院率、重症率。因此,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积极接种疫苗,是做好个人调适的上策。

对于不少人而言,感染新冠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临“一封了之”和“一放了之”两种极端的管控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新的防疫政策,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既要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也要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当封控不会过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额外加码不再出现时,民众的焦虑情绪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接下来的医疗形势,亦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新冠病毒感染人员或将明显增加,相关药品会不会“一药难求”,医疗会不会出现挤兑等,都是民众担心的问题。有关方面提前做好布局,对做好个人心理调适,和下一步继续高质量做好防疫工作,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