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一封家书 | 非洲小伙:将电商助农,带回塞拉利昂
刘佳 彭瑶
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咬定青山不放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中国精神,再一次让世人震撼。新时期,中国已迈入乡村振兴的下一赛道。其间,蓬勃发展的电商事业,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都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十年间,电商助农赋能乡村振兴,为带动区域产业化转型、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也形成了新的中国经验,这也成为众多海外学子不远万里来中国求学的最大动因。
为共同富裕,他万里求学
在来中国之前,塞拉利昂小伙康迪对这个东方国度并没有太多了解。直到他从身在中国的朋友那里,看到一些有关中国城市的照片,这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朋友在中国的二线城市发展,城市建设非常现代,让他感到非常意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康迪开始尝试了解中国。
在了解中国的过程中,康迪接触到一个新词汇——共同富裕。“一个国家,不是只关注少部分人的利益,而是更多地为贫困人口谋福利。这种理念深深地感动了我。”带着对中国经验的向往,更带着对改变祖国的渴望,康迪正式申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的中非“1+1”农业合作项目,并开启了他的来华求学之旅。
随着学习的深入,康迪逐渐认识到,电商对中国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非常重要。他曾随项目组到访云南省昆明市万溪冲等多个村庄,实地考察、了解这里的电商运营模式——从农产品售卖,到文化旅游业转型,电商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他曾深度调研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的“3+1”集聚模式,这些电商助农模式效果明显,令康迪惊叹。他决定全面学习中国电商助农实践经验。
从“线上卖桃”,看电商助农
在塞拉利昂,农产品是主要贸易内容。于是,康迪深入中国农村,学习在电商的作用下,中国农村的农产品是如何生产、销售的。他首先来到了素有“中国桃乡”之称的北京市平谷区。在这儿,电商已替代原始销售模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非“1+1”导师、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介绍,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市平谷区政府联手,通过政府推动的“互联网+大桃”项目,官产学研媒多元主体达成了“1+1>3”的协同效果。康迪了解到,在学校的帮助下,平谷区成立合作社这一互助性社会组织,通过“智能种植-数字宣传-数字销售(微店、淘宝、抖音等)”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合作社线上接单后,将需求发给桃农,桃农线下采摘,合作社上门取货,通过物流配送,使大桃以最快速度出现在消费者的果篮里。“2020年,当地销售大桃4250万斤,快递单同比增长89.5%,销售额3.6亿元,桃农年增收1.5亿元。”何雄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数字化进程。“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的时代加速到来。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网购用户十年内呈爆炸式增长,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12亿人;快递服务业发展迅猛,去年超过1000亿件,是2012年的近20倍,业务量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电商助农方面,从2014年起,中国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4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4.8万个,带动618万贫困农民增收,助力实现脱贫攻坚任务。
电商,不仅让农产品搭上消费“快车”,同时,也带动文化旅游等关联产业的兴起,为振兴农村经济提供内核式发展动力。
十年已过。如今,在南南合作项目的推进和带动下,中国的现代农业、电商助农等经验已经传到非洲,带领当地更多民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已过而立之年的康迪希望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所学带回塞拉利昂,为真正改变祖国贡献力量。
《来自中国的一封家书——我眼中的中国十年》|中国网出品
总监制:杨新华
监制:蔡晓娟
策划:魏婧 刘佳
编导:吴闻达
记者:刘佳
文案:刘佳 彭瑶
拍摄:孙晓彤 赵超 刘维佳 吴闻达 周海伟
后期:刘佃水
审校:蔡晓娟 魏婧 张艳玲
页面设计制作:顾榕楠 满瑞 马岳
宣发:吴佳潼 倪静静 常瑶
鸣谢: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