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而东 相邻为朋——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

发布时间:2022-09-28 16:22:56  |  来源: 人民中国  |  作者: 连子  |  责任编辑:王月博
分享到: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彻底结束了中日间的敌对状态。此后50年间,中日关系迅速发展,尽管历经坎坷、风波不断,但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并为维护地区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切都离不开毛泽东、周恩来、廖承志、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社会各界几代人的辛勤付出。那些为了恢复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和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必定会永远铭记在两国人民的心中。

复交开新篇 片叶总传情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给日本政坛带来极大震动,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尽快争取日中建交。在中日双方众多致力两国友好人士的推动下,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于1972年9月25日实现访华。从25日到28日,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一行进行了多次会谈。27日晚,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田中角荣、大平正芳、二阶堂进等人,双方进行了坦诚、友好的谈话。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9月29日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声明的签署恢复了中日之间的正常外交关系,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同年10月28日,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和平使者”——大熊猫“康康”和“兰兰”,在外交部和林业部等工作人员的护送下,来到日本东京的上野动物园,由此也开启了中国政府将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的先河。

1972年10月,中国赠送的大熊猫在日本引起轰动。

1973年3月27日中国首任驻日大使陈楚抵达东京,3月31日日本首任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到达北京。从此,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通过互换大使和互设大使馆确定了下来。

此后,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活动和双方人员往来日趋频繁,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的工作也愈加繁忙。

1973年元旦过后,我来到日本处就职,成为了外交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在纪朝钦、杨振亚、徐敦信,陆琪、赵钟鑫、刘智刚、颜万荣、蒋秀丽、吕招治等老同志的带领和帮助下,我逐步熟悉了工作。同年4月,我和日本处的同事们接受了一项重要工作,即为廖承志率领的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日本做相应的准备和协助工作。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此次访日非常重视。周总理亲自确定代表团由廖承志率领,成员包括荣毅仁、赵朴初、楚图南、张香山、华罗庚、谢冰心、周一良、王崇伦、郝建秀、邢燕子、薛菁华、李炳淑、郑风荣、陈祖德等54位中国各界著名人士。

1973年3月27日和4月14日,周总理两次接见了代表团。在一次接见中,他问起田中首相1972年访华时赠送的樱花树长势如何?廖承志便派人去实地察看。时任亚洲司副司长王晓云带领日本处副处长丁民以及陆琪和我,从那些栽种于玉渊潭公园的樱花树上带回几片树叶。外交部领导以此向周总理做了汇报:日方赠送的1000株樱花树,经过精心培育,成活率很高,长势很好。周总理看罢树叶便交给了廖承志,廖承志随即将它们小心地夹在小本子里收藏起来。

代表团在离京时,周总理委托邓小平同志前往送行(后改由李先念副总理送行)。按总理的要求,随团访日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打长途电话回北京,汇报当日活动情况。日本处的工作人员需记录电话内容并整理成简报,上报中央呈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代表团访日期间,我和同事们轮流值班,每日仔细接听长途电话,认真记录,及时上报。当年的办公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有一位同事在接听电话时,曾误将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的夫人西园寺雪江听为输血用的“血浆”,成为大家口中的趣事。

4月17日,廖承志团长把从北京摘下的樱花树叶送给田中首相,这一瞬间被摄影记者敏锐地定格下来。次日,这幅照片便登上了日本的报纸。日本舆论称赞这几片樱花树叶大有意义,不仅充分体现出周总理、廖承志等代表的中国政府对中日友好事业关怀备至,而且说明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传递出的善意与友爱是何等尊重和爱护!

中日友协访日团应邀出席田中角荣首相举行的赏樱会。中日两国的朋友们徜徉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共享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两国人民友谊进一步发展的喜悦。中间者为廖承志。

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应邀出席日中友协1973年度全国大会。廖承志团长与日中友协中央总部会长黑田寿男热情握手。

中日首通航 空中架桥梁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要解决的是《联合声明》中提到的达成双方贸易、海运、航空、渔业等协定问题。

为此,1974年1月中日签订《中日贸易协定》,4月签订《中日航空运输协定》,11月签订《海运协定》,1975年8月双方又签订了《渔业协定》。在这几个实务协定中,缔结航空协定尤为重要,谈判也最为艰难,因为它牵涉到日台航线如何处理等两国政治外交问题。

在中日航空协定谈判的过程中,廖承志代表中国方面表示:要以解决日台线路的现状为前提,实现缔结中日航空协定。1974年1月,田中首相派遣大平正芳外相访问中国,大平外相表示要豁出政治生命去推动协定的达成。当月,周总理与大平外相在钓鱼台进行了两次会谈。中方组成了以时任外交部顾问廖承志、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副部长韩念龙为首,亚洲司副司长王晓云、日本处处长陈抗、副处长丁民、王效贤等人和民航总局有关领导参加的谈判班子,同日方多次认真交换了意见。

在谈判过程中,我作为工作人员,每天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往返于钓鱼台、外交部文印处和外文印刷厂,将双方谈判内容打印成中日双语文件,上报中央领导。

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传阅相关文件后,进一步对航空协定谈判做出决策和指导。最终,中方认为大平外相提出的意见尽量做到了在《联合声明》原则范围内处理与台湾的事务往来,高度评价他遵守《联合声明》原则的基本态度。于是,双方同意以大平外相的意见为基础,尽早缔结中日航空协定。

1974年4月19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与日本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签署了《中日航空运输协定》。当天,大平外相就日台线路发表谈话。他在提到日本政府方针中的第一条时表示,《中日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之间的协定,日台之间只是地区间的往来。日本政府愿意遵循《中日联合声明》,不承认台湾航空飞机使用的旗帜标志为“国旗”,不承认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是代表国家的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使用成田国际机场,“中华航空公司”使用羽田机场。

《中日航空运输协定》签署后,中日两国第一次开通了定期航班。中日开航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同时也是中日两国相关人士不懈努力的结果。

1974年9月29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周年,两国航空正式通航,以中共中央委员、参与国务院业务领导工作的王震为团长的中国首航代表团,乘坐中国民航的客机降落在日本成田机场,第一次将北京、上海、大阪、东京连成一线。首航机长为民航北京管理局第一飞行大队机长曲延绍。时任商业部部长王磊是代表团副团长之一,中日友协秘书长孙平化任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代表团成员包括时任中国民航总局副政委诸惠芬、王震秘书伍绍祖(后曾任体育总局局长)、大寨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来自中国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赤脚医生、少数民族代表、大学工农兵学员、教授、演员、医生、新闻工作者等98人。

外交部参加该团的工作人员有礼宾司副司长符顺和、新闻司王月琴、亚洲司杨振亚、张铎和我。

首航代表团团长王震走下飞机。

1974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通航,第一次将北京、上海、大阪、东京连成一线。首航的航班号CA925/6一直沿用到今天。

代表团到达当晚,日方在东京新大谷酒店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酒会,王震团长代表中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在酒会上,我见到了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之子西园寺一晃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日本专家八木的儿子等日本朋友,彼此相谈甚欢。随后,代表团出席了中日首航庆祝大会。

第二天之后,代表团便分为几个分团分头去参观日本的工厂和农村,和当地民众进行座谈,其间还走访了日本朋友的家庭,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我所在的分团与郭凤莲等人深入日本农村,和当地农民围绕有关农业问题促膝交流,不仅学习到日方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宣传了我国倡导的大寨精神。除此以外,我们还与陪同的日本航空界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国派驻日本的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新闻媒体都派出记者全程报道了代表团在日本的活动。在记者中,我见到了刘德有、骆为龙,我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就代表团在日的行程和活动进行沟通。

代表团中的郭凤莲(前排右一)同日本农民亲切交流。后排中间者为本文作者。

中日通航不仅是两国人民的现实需要,更是对扩大我国对外影响、加强对外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中日通航进一步促进了双方在东北亚地区更加密切的经贸合作,同时也将两国的航空运输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