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日复交的起点展望中日关系的明天

发布时间:2022-09-28 15:16:00  |  来源:人民中国  |  作者:刘德有  |  责任编辑:王月博
分享到:

1964年秋,我作为新中国首批驻日本记者被派往东京。抵日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各地掀起的日益高涨的日中友好热潮,并有幸亲历了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历史伟业的全过程。

历史性的握手

1972年9月25日,这是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及官房长官二阶堂进一行,要启程飞赴北京进行日中邦交正常化谈判。

7时50分左右,田中首相一行乘坐的轿车驶入停机坪。田中首相在与送行的中日双方人员一一握手后,健步登上专机。8时许,专机徐徐启动。我们立即用国际电话向国内新华社总社报告:“专机启动了!”总社以快报形式向全世界最早播发了田中首相前往北京的消息。

1972年9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迎接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北京时间上午11时30分,电视画面中出现插着中日两国国旗的专机,在北京机场缓缓停下。舱门打开,田中首相走出机舱,等候在扶梯旁的周总理趋步向前,两国总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是两国即将结束战后27年相互关系不正常状态的历史性时刻。

当天,日本各大报的晚报均在头版用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一特大消息。《朝日新闻》记者西村在报道这一场景时感慨道:“这是梦吗?不,不是梦。刚才,日中两国领导人的手千真万确地握在了一起。实际上,握手的时间应该还不到一分钟。……但是,它却使人感到很长很长。……两国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流的血和泪,在这灿烂的阳光下,像一股热浪升向天空。”

艰苦的谈判

田中首相抵达北京后,当天下午就同周总理举行会谈。从日媒报道来看,中日经过了艰苦谈判,双方都做了某些妥协。

在《中日联合声明》第二条明确声明“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后,中日双方在第三条关于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问题上,采取了分述立场的写法。即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关于“日台条约”,日方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大平外相在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之后举行记者招待会对外宣布,“作为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结果,日华和平条约(即日台条约——笔者注)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宣告结束。”大平外相还指出,“按照我国承继了波茨坦公告这一原委,日本政府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的立场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这一点,周总理在谈判中曾指出,日本要“言必信,行必果”,并把这句话写在纸上给田中看。田中回应说:“日本也有类似的话”,也在纸上写下“信为万事之本”。

双方的谈判还有一处曾一度陷于困难。田中首相在欢迎宴会上致辞时称:“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表示深切的反省。”这句话让周总理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在第二天的会谈中,周总理严肃地对田中首相表示:“日方能够对过去的事情表示反省是很好的,但‘添了很大的麻烦’这一表述,我们是不能够接受的。日方发起的战争造成中国三千万人民受害和牺牲,这种行为是不能用‘麻烦’来盖过的!”田中首相也感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解释说在日本“添麻烦”其实就有谢罪的意思。但是,周总理提出对这一表述必须加以改正,田中首相随即表示认同。

究竟如何修改?大平外相经过冥思苦想,拟出了新的措辞。经周总理同意,日方在发表联合声明时加重语气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语气虽然加重了,但日方还是回避了“谢罪”字样。对此,大平外相曾对姬鹏飞外长说:“如果把谢罪字样写进联合声明中,自民党就会分裂。希望中方能理解日本的复杂状况。”由此可见大平外相的良苦用心。

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毛主席向田中首相赠送《楚辞集注》。

为了人民的幸福和世界和平

田中首相访华期间,日本各界民众和身在东京的我们每天都兴奋地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中日两国总理会谈,人民大会堂欢迎宴会,田中首相参观故宫和长城,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田中首相一行……

1972年9月29日东京时间上午11时20分,电视屏幕上映出北京人民大会堂中日联合声明签字仪式的庄严场面。当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和田中角荣首相、大平正芳外相在插着中日两国国旗的长桌前坐下,分别用毛笔在联合声明上签字后,日本社会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那天,日本各大报的晚报都冠以通栏标题,配合大幅图片,从头版开始,用很大篇幅报道这一中日关系史上的大事。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

《朝日新闻》记者畠山武在报道中写道:“正像两国总理所反复强调的那样,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目的在于‘建立长远的友好’,在它的深处蕴藏着永远不再重复不幸的过去和永远不再战的誓言。这是日中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它有着足以改变世界潮流的力量。”如今,“日中邦交虽然得到了恢复,但过去阻挠日中关系正常化的力量,并不是都消失了。为了……建立日中两国永久的友好关系,有必要铲除过去一直阻挠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那股势力。”当前的日本现实证明,这位记者的见解非常具有远见,而且是深刻的。

在错综复杂的冷战局势中,中日两国能够实现邦交正常化,离不开当时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果敢睿智。正是他们以敏锐正确的判断、克服重重阻碍的勇气,为两国民众的幸福与世界和平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正化引发日本社会的高度关注。

新时代赋予中日两国的历史使命

时序更替,岁月如梭。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不知不觉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50年间,世界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沧海桑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许多改变。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成为两国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

50年来,中日两国关系尽管时有起伏,但总的来说是向前发展的,特别是前40年,虽然有些曲折,但取得了迅速且长足的进步和巨大成果。这应当归功于两国共同恪守以《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核心的四个政治文件中所规定的原则精神。

中日作为搬不走的邻居,难免在经济、安全、发展上产生一些问题和分歧。对此,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共同维护两国关系大局,管控分歧,做好扩大共识、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大文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共同参与推动了东亚跨区域多边合作的进程。中日均为成员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也于2022年1月1日生效。今后,日本有待于更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也有待于成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成员国,中日经贸合作的天地将会更加广阔。中日友好发展,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

2022年6月,《永远的邻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摄影展》在北京举办,吸引大量中国观众前去回顾中日关系50年来的发展历程。其中,不少老一辈中日友好人士的后人在图片中寻找父辈的身影,怀念他们为中日友好合作付出的心血。(摄影:王众一\人民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局势波谲云诡的当下,中日民众仍然普遍认为中日关系是重要的,有许多人仍渴望了解对方国家,而且对对方民众持友好善意的感情和态度。这也正是每当中日关系遭遇困难时,我们仍然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原因所在。

在中日各领域交流中,大力加强青年一代的交流,是促进两国相互理解,改善国民感情的有效途径。习近平主席一向对日本青年寄予很高的期待。他在致日本青年中岛大地的信中说,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两国人民友好的未来寄望于青年一代。

在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的今天,我们回顾往事,展望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管今后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都决不应该改变,而且也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应当努力增进中日人民的感情,推进双方互利合作,把两国和平友好、理解互信的心灵桥梁架设得更加稳固,让在这座桥梁上来往的人越来越多,中日友好关系的前景愈发充满希望。

刘德有 原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本文9月12日原发于《人民中国》微信公众号)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