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

中国发布丨文旅融合看大理 让文物古建筑、非遗文化“活起来”

来源:中国网      2022-08-06      作者:彭瑶     责任编辑:魏婧

中国网8月6日讯(记者 彭瑶)早餐吃完巍山名小吃“一根面”,来自楚雄的游客张女士假期旅行的第一站,即带着孩子来到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内的文华书院,借上一本儿童读物,与女儿们一同度过亲子时光。“古城里古香古色,比较有文化底蕴,听说周末这里有很多人来度假,很值得来一趟,所以带孩子来感受一下。”

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古都,南诏镇古建筑群(文华书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在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吸引八方游客参观体验,令文华书院成为了古城全新的文化地标。这种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模式在云南大理并不罕见,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让文物、古建筑、传统文化“活起来”,促进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巍山古城。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把保护古城放在第一位成为共识

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古建筑群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由玉皇阁、文华书院、萧公祠组成,是巍山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因三组古建筑群紧邻,经巍山县政府出资修缮后统称为文华书院。

记者了解到,文华书院曾用于巍山县文华中学教学,为做好书院的保护,巍山县于2014年完成中学整体搬迁,2019年完成保护修缮、景观改造等工作。为利用好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巍山县委、县政府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引入旅游企业对文华书院进行管理运营。

文华书院活化利用项目2020年年底全面启动,以文华书院为书香区,萧公祠为书友区,玉皇阁为书鸣区,其中书香区集古文献收藏、云南省方志馆南诏文化分馆、家风家训、活字印刷体验、书记借阅售卖、文创产品售卖等于一体;书友区发挥交流功能,是“因书而聚、以书会友”的休憩场所;书鸣区则被打造为可举办国学讲座、文化论坛等活动的综合场所。文华书院自今年4月30日试运营以来好评如潮,已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之一。

“我们巍山县是西南地区唯一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基本都是原住民,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所以也被称为‘活着的古城’。”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刘喜树说,巍山县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对古城做好规划,将原来占用古建筑群的医院、学校等搬迁到古城核心区外,对一些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前新建的、与古城风貌不符合的现代建筑,通过补贴等形式进行拆除,留作公共绿地。“新城‘往外走’,旧城被严格保护起来,干净的巍山古城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随之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老百姓日子也变好了。把保护古城放在第一位已成为巍山全县的共识。”

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东莲花村马如骥大院。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修旧如旧保持古村落整体风貌

走进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传统建筑群——马如骥大院,可观赏到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当地民居传统建筑形式。马如骥大院建于1941年,建筑工艺精湛,雕刻、彩画丰富。登上东耳房角楼远眺,附近村落尽收眼底。院落内陈列着旧时马帮所用器具,诉说着马帮兴旺繁荣的历史故事。

据永建镇党委书记钟希祥介绍,东莲花村形成始于明洪武年间,是茶马古道百年马帮的重要集散地。村内保存有建于近代的5座碉楼及具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窜阁楼等式样特点的古民居28座,完整保留了回族古村落风貌,在建筑、回族饮食、回族风情习俗等方面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强调‘修旧如旧’,翻修不能有过多的改变。通过依法规划和村民自治对新建建筑进行管控,村规民约里就规定了不允许建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所以村里的房子都保留了砖木结构。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老百姓大多也愿意接受。”钟希祥表示,为严格保护村内现存的10064平方米清代建筑及17966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当地编制了《云南省东莲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全面开展古民居抢救性保护维修、村庄风貌整治、马帮文化保护、农户建房管理、和谐生态建设等保护开发,对建于近代的5座碉楼及28座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持了古村落整体风貌。

同时,东莲花村还深入挖掘回族特色建筑文化、马帮文化、宗教文化及以刺绣为主的手工制作等各种旅游文化资源,“村子现在的经济来源以传统农业、乡村旅游、清真小吃、物流经商为主。2019年,东莲花村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钟希祥说。

大理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龙头三弦与霸王鞭表演。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旅游增收

“小山村发展快,网络电视都到家,公路修到家门口……”石龙村里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13岁白族女孩董祥意正为游客演唱白族歌曲,歌词描绘的是脱贫攻坚后乡村的新生活。董祥意自五六岁时起就在学校里学习白曲,由于嗓音条件好,今年由老师推荐,拜剑川石宝山歌会省级非遗传承人姜伍发为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白曲与乐器。

姜伍发所在的石龙村是剑川县沙溪镇所辖的行政村,坐落于石宝山西麓,是保留白族传统文化习俗较好的村落之一,目前村内有各类非遗传承人32人,涉及白曲、石龙霸王鞭、乡戏、石宝山歌会等4个类别。

     “白曲与其他歌曲不同,其韵律不变,歌词遇事生情、即兴发挥。以四句为一段,前三句都是七个字,第四句是五个字,而且在白族语言中都是押韵的。”姜伍发介绍,为保障白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剑川成立了传习所作为石宝山歌会的传承基地,通过不定期开课、民族歌舞进校园、网络视频等形式,向当地学生与感兴趣的网友宣传教授石宝山歌会的历史文化故事与白曲、龙头三弦等乐曲乐器技巧。如今,学校里80%以上的孩子会唱白曲、打霸王鞭。姜伍发还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一名徒弟因娴熟的白曲技艺,被知名艺术家推荐,参加多项大赛获得名次,现在已经是一名成功的音乐制作人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让优秀的音乐人走出大山,也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走进石龙村体验民族风情。据当地村民介绍,很多对白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会预定表演,村民们也因此获得务农之外的收入。尤其是每年农历七月底到八月初的石宝山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等地的白族居民都会分批来到石宝山弹弦对调,接近一周的“音乐盛事”吸引游人如织,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

     大理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推进“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保护传承的特色之路,其保护成果也惠及了更多的人民群众。记者从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大理州还将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优秀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优质文创产品提升旅游内涵,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