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核工业作为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肩负着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核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跨越。核电是核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是“铸就大国重器,打造国家名片”的生动体现。7月26日,“走进华龙一号”网评品牌活动考察团来到福建省境内在建最大的核电基地——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并举行交流座谈,见证我国核电技术在创新、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40多年前,我国核电处于起步阶段,大到压力容器,小到一根电缆、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核心技术受到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的牵制。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能源系统,核电涉及70多个专业,要想实现整体升级,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汲取经验。

“华龙一号”在研发之初,就确定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合作模式,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核工程总工程师邢继带领“华龙一号”大团队搭建了“全球化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创新研发平台,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总结了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建造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首个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并汇集了“最高的安全标准、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安全系统”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华龙一号”的面世,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与知识产权限制,实现了核电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名片”,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

长期以来,公众对核电安全极为关注。核电安全如何确保万无一失?在中核集团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福建),讲解员向媒体记者和网络正能量骨干介绍了核电安全的“秘密武器”:我国核电站设计中均设置了四道安全屏障——第一道是核燃料芯块,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98%以上会“滞留”在二氧化铀陶瓷芯块中,不会释放出来;第二道是燃料包壳,芯块燃料密封在锆合金包壳内,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一回路水中;第三道是压力边界,由核燃料构成的堆芯被封闭在壁厚20厘米的钢制压力容器内,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反应堆厂房中;第四道是安全壳,反应堆厂房是一座高大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壁厚近一米,内表面加有6毫米厚的钢衬,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

“华龙一号”还采用了双层安全壳设计,提供多一层放射性物质包容屏障,进一步提升了反应堆对外部灾害的抵御能力,安全系数再次升级。层层屏障使核电站具备抵御强震、大飞机撞击等极端灾害的能力,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

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

“十四五”期间,我国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作为世界三大主力电源之一,核电安全、经济、高效,是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能源。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核电基本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相对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核电具有更稳定、容量大等特点,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选项。

目前,“华龙一号”已成为支撑我国核电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华龙一号”每台机组装机容量为116.1万千瓦,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据福清核电相关负责人介绍,福清核电1-6号机组全部建成后总装机容量达667.8万千瓦,预计年发电能力达500亿千瓦时,相当于福建省全社会用电量的四分之一,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2万吨、二氧化硫13万吨、植树造林3.5亿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