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丨香港与内地区域联动、融合发展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来源:中国网      2022-06-24      作者:彭瑶     责任编辑:蔡晓娟 张艳玲 魏婧

中国网6月24日讯(记者 彭瑶)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坚定支持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与香港形成了区域联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前海、南沙等合作区的打造,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重大举措密集出台 为香港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李晓兵介绍,香港回归祖国初期,在中央的支持下,渡过了金融风暴、SARS(非典型肺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捍卫了金融中心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践“一国两制”以及特区政府施政的信心。此后,自由行的放开,畅通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过程中,香港加入亚投行,大大提振了香港的信心。继沪港通、深港通顺利推行之后又启动债券通,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香港作为人民币融资与融通平台以及离岸人民币中心枢纽的地位日益呈现。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根据香港既有优势和未来展望,打造和拓展新发展空间,重新对香港的角色进行赋能和定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横琴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相继出台,为香港特区“一国两制”实践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两项世纪工程建成通车;莲塘/香园围口岸和横琴新口岸大型跨境基建项目投入使用;国家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可在多方面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大湾区中心城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这些重大举措的密集出台,都为香港产业发展更丰富、多元增添了新动能,为新的生活圈和经济圈的开拓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022年6月20日,香港尖沙咀举行大型灯光音乐汇演“幻彩咏香江”。随着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的临近,香港街头喜庆气氛渐浓。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新华社图片库

香港与内地区域联动、融合发展 催生新机制、新格局

近日,国务院印发《南沙方案》,支持广州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是继去年出台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后,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

李晓兵认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核心引擎,承担了重要责任和使命,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2019年“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未能如原先预期的节奏深度展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除两个特区以外,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都是比较突出的城市。《前海方案》《横琴方案》的出台,让香港与深圳实现电子金融业的互动合作,联动珠江口东西两岸,打破香港特区内部产业发展的局限。未来,香港应进一步聚焦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注重科学研究创新与产业链的打造和市场的培育。《南沙方案》聚焦科创与金融,以南沙为重要平台,面向未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规划,承载前沿产业布局,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同时,着重强调人文,关注青年一代在“一国两制”实践中的深度参与。

“香港与内地已经呈现出区域联动、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应推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新机制和战略合作的新格局。”在李晓兵看来,祖国内地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香港有国际化平台与产业链的上游优势,不仅与近距离的深圳、东莞开展深度合作,也能为广州等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带来更广阔、更开放的发展机遇。

“一国两制”实践要北上 拓展广度宽度、提升高度和层次

“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香港要有极大的探索勇气,发挥能动性自发地创新,拓展战略思维,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挖掘、充实和丰富其内涵。”李晓兵认为,“一国两制”实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港澳特区内部,必然要越过深圳河和拱北口岸北上,不断拓展“一国两制”实践的广度和宽度,提升“一国两制”实践的高度和层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香港、澳门和内地融合发展,推动“一国两制”实践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走向纵深。

“港澳特区都是经济双循环中的重要连接点,要通过前海、南沙等合作区的打造,进一步拓展连接点,保持‘一国两制实践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港澳国际化的优势。这对于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李晓兵说。

声明:本稿标注为“新华社图片库”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发布·政解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