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九沙坪村,连片的水稻插秧完毕,42岁的村民林魁正忙着除草,今年是他种植大雁米的第九年。

“大雁米因保护大雁而得名。为避免大雁误食带有农药和化肥的稻谷,在种植过程中,我们放弃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污染水体和土壤。”林魁说。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九沙坪村所在的敬信湿地,江河贯穿,湖泊星罗棋布,既是水稻优质产地,也是候鸟迁徙“星级驿站”,多条候鸟迁徙路线在此交会。

林魁记得,过去人鸟矛盾大。春秋两季,数十万只主要由雁类组成的候鸟“大军”在敬信湿地停歇,虽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候鸟经过时,会踩庄稼、取食稻米,被村民称为“大厌”。候鸟越多,当地村民损失越多。村民曾尝试用鞭炮、鸟网驱赶候鸟。

当时,林魁和村里几个爱鸟的朋友组成了护鸟队,进行巡护、救助和宣传等护鸟工作,逢人就讲护鸟知识,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附近拍摄的大雁。(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老百姓确实蒙受损失,候鸟也确实需要好的环境,怎么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这个问题曾苦苦困扰护鸟队。直到2013年,来这里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解焱提出了解决方案:生态种植。

“用人工除草代替农药,用候鸟留下的粪便代替化肥,这样鸟儿可以安心停留,村民可以种出经济价值更高的产品。”解焱说。

村民们在大雁米稻田进行人工除草。(受访者供图)

当其他人还抱有疑虑的时候,林魁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秋收,他算了一笔账。“不用化肥产量下降了一些,候鸟停留损失了一些,但是留下了有机肥料,而且这样种出的大米市场更认可,价格高出四五倍,我的收益比往年更高。”林魁说。

从不适应离开农药和化肥,到逐渐掌握生态种植技术;从人工除草,到通过养殖鸭子来“除草”,大雁米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大雁米种植队伍。

2015年,九沙坪村成立了珲春市大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珲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组织合作推广,创建了品牌,大雁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许多外地的老客户从春耕开始就预订大雁米。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拍摄的白尾海雕。(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敬信湿地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不仅有寻常的白额雁、豆雁等,还有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这几年,每到迁徙季,四面八方的人就会和候鸟一样,成群结队地赶来,一睹候鸟风采。“敬信湿地的鸟很有名,又多又漂亮。”北京摄影爱好者张延说,他总要约上朋友来九沙坪村住上一周,一边拍鸟,一边游玩。

候鸟带来了“流量”,“观鸟经济”在九沙坪村悄然兴起。村里顺势发展起特色旅游产业,不少村民经营起餐饮、住宿等项目。“鸟多了,人来了,生活更好了。”村民肖建华说。

“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于自然保护,才能更好地投身自然保护。”解焱说。

如今,九沙坪村护鸟队的成员越来越多。“守护鸟,守护土地,就是守护我们的家乡。”林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