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聪 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理事)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70余年已经过去,可能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但尊重和保障儿童权利的意识,已经牢牢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并且随着文明发展,我们对儿童权利保护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关切的领域与行动也越发全面、细致。近段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事件,便是一例。在网友们的参与反馈下,教育部作出回应,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小学生可以使用上新的教材。
承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教材,要对每个儿童温柔以待
教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立德树人根本属性。此事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讨论,原因是人们目前已有所共识: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立德树人观念的具向体现,特别对于三观初步开始形成的小学生而言,教科书里的内容,及其传递的价值观,会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父亲,我也对此事十分愤怒,在听到身边人为我描述的插图之不堪与错谬时,难以控制激动的情绪。
但作为一名残障融合倡导者,我也想说,人教版教材中“丑化儿童形象”的这部分讨论不该被扣上“唐氏综合征儿童”的标签,导致在反对广大儿童被毒害的过程中,虽属无意,却将问题具向到了残障儿童身上,加深人们的刻板印象,伤害到了同怀担忧的唐氏综合征人士和他们的家属。这样的无意识,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南辕北辙,对非残障的儿童同样是一种毒害。在情绪退潮后,刚好迎来六一儿童节,讨论一下,恰逢其时。
一张恰到好处的插图,一对父女的安慰
关于小学教材中各类人群的形象及其问题,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并发现其中有不少强化陈规定见、传递不平等之处。比如在性别平等方面, 教科书里男生性格多活泼外向,女生多文静内向、能力上男孩优于女孩等,而家庭的形象也是严父慈母,分工固化在男主外女主内。[1]从城乡角度来看,则有一定的城市优于乡村的偏向。[2]
而当谈到残障人形象,这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仅有的几篇也指出了不容乐观的情况,残障人的角色极少,形象缺乏平视的视角。[3]“过分赞许性评价或者过于不堪的残疾人形象的展现都会难以真实表达当下社会残疾人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却很容易使学生对残疾人有偏面的了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接班人,一旦对残疾人认知出现偏差,势必不利于社会的大融合,不利于残疾人群体得到社会公平、公正的待遇。”[4]
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觉得就算教材里没有,社会照样还会宣传关爱残障人,这并没有什么。然而作为一名曾经的残障儿童,和一个六岁孩子的父亲,我在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老师的讨论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体现融合与平等的教材的必要性。在刘老师率领的团队精心打磨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教育读本)中,夺不少残障儿童的形象与角色。其中有一张视障小朋友用盲文写信的插图,出现在关于友谊的章节里。与其它也有残障形象的情况不同的是,这张图不是为了表现盲人小朋友很可怜,或者不容易,大家要来帮助他们,佩服他们,而只是告诉小读者们友情是每个人人生的一部分,插了这么一张图。残障小朋友作为很自然的存在,在这套书里还有不少。尽管我看不见,但在听刘老师讲解时,作为曾经在普通学校学习过的视障者,我有被安慰到,只是遗憾为什么它不是我们当年的教材。
我当时各种套路齐上,请刘老师把她手上仅剩的这套教材送给了我,这不仅仅是一种纪念,关键是我得拿回来给女儿瞅一瞅,让她从更多渠道里,看到爸爸这种不一样,只是一种多样。同时,作为一名残障融合倡导者,我思考得还更多。如果更多小朋友使用的教材都有这样的理念,老师们能够理解这其中的苦心,在课堂上带着大家一起讨论,那么残障儿童的融合教育之路就会更顺利。而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奔赴各种岗位,也会更自然地用融合的态度与视角,去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当然,这种意义,并不只是针对残障群体而言。事实上,每一个儿童其实都是独特的,当他们能够从课本里感受到对每个生命的差异和固有尊严的常态化尊重,而不是正常与不正常的价值评判之时,除了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还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悦纳自我,不会因为自身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特点就自我怀疑与否定,而是能积极向上,将特点发挥成优势。
构建对所有儿童都有益的融合教育,期待体现融合的教材
使每个儿童都能够从中获得归属感,尊严感,感受到来自环境和他人的支持的能量与承诺,这样他/她就有信心和积极性做到自己想要的最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近年来残障社群和家长们在努力推动的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融合教育并不是非要把残障儿童塞到主流的世界里给大家添麻烦的事情,它其实是在重新审视什么样的教育是尊重儿童的发展,确保他们的权利的教育之后的新理念、新方向,它是对所有儿童来说,更加有益的教育。这种理念不只是我们校园的硬件建设,也应该渗透到老师的教法中,学校的教材里。
自2017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实施以来,融合教育的理念正在不断为更多人知晓并接受,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因此有机会进入到普通学校学习,成长,也使得身边的非残障儿童和他们的家庭从中获益。但融合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一个确定的终点,它促使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有激情去追求心目中的更好。而在这个六一国际儿童节,藉由人教版教材引发的讨论,我们可以送给儿童们的最好礼物是,建设性地讨论并发展出一套体现融合与尊重理念的教材。
站在残障参与的视角,我们希望这样的教材里:
应当有一定比例的残障儿童、残障成年人的形象,包括故事,作者,插图;
应当有不同残障类别的形象,尤其是智力障碍、孤独症等;应当用平视的视角来呈现残障人,他们的角色是多样的,融合的,他们的故事是丰富的,平常的;应当有无障碍与通用设计的考虑,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自主地获取课本上的信息、知识;还可以丰富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将残障视为一种创新的机会,让孩子们领略不同身体世界的美。
亲爱的小孩,大家一起来
融合教育,不只是针对残障儿童的融合。融合教材,同样如此。
残障的小孩,单亲家庭的小孩,农村家庭的小孩,想当科学家的女孩,想对他人温柔以待的男孩……大家一起来。
我们一起呼吁,邀请儿童们也来参与,送给曾经的自己一份安慰,送给正在长大的他们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1] 李坤一.“她们查看了37册中小学教材,发现这些性别偏见” 澎湃新闻 2022.5.28
[2] 颜智敏.(2014).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城市偏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3 ]张计兰.(2008).我国当下小学语文教科书对残疾人关注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4] 张瑾.“我国当下初中语文教科书对残疾人关注的研究——以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09(2015):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