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融合就业比例不足5%!孤独症青年就业确实难,但并非无路径-中国网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

中国发布丨融合就业比例不足5%!孤独症青年就业确实难,但并非无路径

来源:中国网      2022-04-01      作者:张艳玲     责任编辑:蔡晓娟

中国网4月1日讯(记者 张艳玲)在北京外研书店里,有一位特殊的员工康睿,他是一位孤独症画师,为书店做专职海报。康睿的画特别温暖,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每周四,康睿来上班,在外研书店咖啡厅点单的人都能得到一张康睿画的书签。”北京外研书店总经理付帅说,康睿的就业,让他有更多机会与人沟通、交流。书店店员在康睿来上班时要与读者交代清楚,让大家了解该群体,并多些包容。

像康睿这样的孤独症人士在我国有不少,他们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称,2015年,中国已有超过1000万孤独症患者,并以每年20万速度递增。

4月2日是第15届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主题是“聚焦孤独症服务:构建社会保障机制,促进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以社交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及感官异常为主要特征。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经过科学严谨验证有效的“治愈”孤独症的方法。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被称“来自星星的孩子”,当“星星的孩子”长成“星星的青年”后,他们所能享受的福利或服务、就业等问题就成了制约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融合就业比例不足5%,孤独症青年从业有“四难”

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布的《大龄孤独症人士的需求与服务报告》显示,中国大龄孤独症人士在社会上的融合就业比例不足5%。各地康复救助政策最高覆盖到18岁,在17到40岁的孤独症人士中可获得的福利或服务在类别和数量上都出现悬崖式下降。特别是就业领域,许多孤独症孩子尽管能在融合教育中成长,一旦走出校门,却因没有工作收入、缺乏福利保障等因素影响,只能在家中依赖父母养育,前期的康复训练成果逐步减退。

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温洪认为,从孤独症生命全程支持角度看,康复最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孤独症青年能成功就业。“孤独症孩子的行为问题是就业的第一个障碍,如果早期干预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济南市一家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创办人张艾玲表示,家长对孤独症孩子早期教育缺位,尤其在乡村,父母文化层次和信息渠道不对称,导致这些孩子的人际交往、遵循秩序、语言沟通、情绪管理等基础能力很难达到就业需求。

温洪认为,现阶段,先备技能不足、岗位开发单一、竞争性岗位就业辅导员匹配不足等因素导致孤独症群体就业难。这需要构建多体系化政策环境,研究孤独症生命全程的保障问题。

温洪表示,除家长认知不够外,现在对于孤独症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欠缺,特别是公立学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另外,岗位开发主要集中在酒店、烘焙等技能方面,实际上孤独症是广普性障碍,智商是从30到130,有很多高功能孩子的优势潜能开发不足。还有,开发普通就业岗位,需要在竞争性岗位上匹配就业辅导员,支持孤独症群体就业,在现阶段,他们需要庇护性或辅助性就业。

孤独症群体的就业难还与残障就业政策导向、企业对残障群体就业支持、家庭长期的训练和准备、社会服务机构的辅导支持和公众的接纳程度等因素有关。

“孤独症孩子的就业对用人单位来说,确实挑战很大。”北京一家残障儿童艺术康复服务中心创始人张军茹认为,孤独症孩子的就业,需要企业有99%的爱心和1%的责任。

就业虽难,但并非无路径

“孤独症人士就业确实难,但不是没有路径。”李俊峰是一位心智障碍青年的父亲,也是一位企业家、公益人士。自2014年至今,近八年时间,他所在的融爱融乐在北京地区融合的环境下,有近90个孩子成功就业,其中有一部分是孤独症孩子。

李俊峰认为,要重视就业辅导员对孤独症孩子的庇护性或辅助性辅导作用。就业辅导员们要持续支持他们实习并上岗,更要与企业不断沟通,甚至与企业沟通为这些群体重新设计岗位、流程,重要的是让他们有自然的支持体系。一个孤独症青年上岗就业需要3到6个月的准备,其中2/3以上的时间是建立他们的自然支持体系。

“企业对孤独症青年的行为习惯、交流方式等了解得有限,需要就业辅导员提供员工培训并在具体情境下提供针对性指导,以此搭建适合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融入到企业工作流程中去。”

如何让企业既不增加负担,又让孤独症青年舒服地就业?李俊峰认为,由企业、家庭和专业机构共同完成孤独症人士的支持性就业是可行的。对企业而言,孤独症青年的就业不仅解决其福利和待遇问题,更多的是为他们提供社会融合的环境。

“根治孤独症的药现在没有,他们终生都需要理解、陪伴和支持,但他们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温洪表示,要开发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孤独症群体普遍追求完美、记忆力超强、行为刻板,这些可能会成为他们职业潜能开发的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信心。”李俊峰说,“不是就业以后孩子就能独立生活,而是在从职业培训到实现就业的过程中,企业、社区和家庭的互动让支持环境变得更好、让孩子能有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自身出发,做到更好的自己。”

中国发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