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走出去”看量更要看效果 要吸引更多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参与|建言中国184

发布时间: 2022-03-10 10:2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中国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和海佳)“当前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将目光投向世界,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建言。

韩敬群认为,随着“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工程等出版工程的推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样貌。目前中国文学“走出去”形势喜人,但其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是要“有”还是要“好”,各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中国文学对外输出不仅需要强调“量”的突破,更需要重视实际输出后的效果。二是“走出去”的文学作品品类和题材上需要更加多样化,风格也更加多样化。三是在输出的主要方向上,对欧美主流国家尤其是英语世界的输出力度相对不够。四是存在有些机构或个人钻政策空子,将翻译资助工程当成套取资金手段的现象。

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韩敬群提出四点建议。

鼓励国内文学创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储备容量巨大的种子库,提供更多选择。

注重跟踪分析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之后的效果。从效果回推措施,做出必要的调整,避免前期雷声大,后期雨点小,甚至不见雨点的情况。

做好英文样章的翻译工作。样章翻译是版权输出的基础,可以为引进方迅速熟悉作家作品、做出判断提供便利,大大提高输出的效率。

把更多的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吸引到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事业中来。多年来,葛浩文、陈安娜、韩斌等翻译家、汉学家为莫言、余华、苏童、王朔、王安忆等中国名作家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目前由这一代翻译家引领的事业出现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创造更好的条件,以更宽松的氛围、更强的吸引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翻译人才。


相关阅读:创立“中国篆刻节” 联合华侨组织促进非遗文化更好在海外传播|建言中国183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