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日讯(记者 张锐)近些年,观众逐步养成春节观影的习惯,春节档电影市场逐渐成为假日刚需。2022年迎来了电影市场的第十个春节档。然而,被称为“史上最贵”的春节档虽然拿下了60.35亿的影史票房亚军,但观影人次大幅滑落,相比于2021年的1.6亿人次,下降28.7%;随后而至的情人节档各项数据同样不尽如意。今年的春节档和情人节档,究竟是什么吓跑了观众?

2022年2月25日,最新一期由新浪娱乐主办的新浪潮论坛对上述现象进行了深度探讨。出席嘉宾包括伯乐营销张文伯、影院投资人田甲、微博电影领域大V郭翌、电影观众代表斯斯等。

“票价太贵”是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的关键词之一。大年初一单日56.1元平均票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元,一二线城市票价百元以上已很常见。后期虽逐步下调了票价,观众的观影热情却并未显现明显回暖。虽然《狙击手》、《奇迹·笨小孩》等电影凭借口碑迎来短暂逆势上涨,观影人次依然以1.14亿人次创下五年最低。

在@新浪电影 于微博发起的“春节期间为什么没有走进电影院”的调查中,有超过11万观众投票,有6.1万、55%的观众选择了“票太贵了”的选项,2.6万观众选择了放的电影不吸引人的选项。

张文伯认为用两句话总结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今年的春节档的票价绝对高”,同时“今年春节档相对价格高”,即“它本身就贵,但是今年相对更贵,这个更贵这个事值不值得放大呢?我觉得它不值得放大,它是一个个案。”

田甲认为,电影票价增长是一个必然的因素,但是像今年这么大规模的、大范围的引起讨论,跟大范围的比较大的提升价格来看是不正常的。大年初一对绝大多数影院来说处于需求大于供给,会引发大范围的涨价,再加上今年这几部电影,大家一直在上映前讨论所谓最强春节档,给了广大的影院从业人员一个假象,会觉得今年电影院会特别火爆,所以不太理智进行了涨价,结果和预期并没有达到大家的期待,也就是影片价值不达预期。

郭翌则认为这与“去年的进口片断崖式暴跌”这一巨大的时代背景有关。进口片从2019年的237亿少了60亿,暴跌77%,2021年全国总票房472亿,国产片贡献了399亿的票房。“国产片是非常牛的,同时也要注意中西餐的协调,因为一旦没有西餐的调和,中餐满汉全席就会非常的贵。”

斯斯认为,作为一个年轻观众,需要付出在北京可支配收入的4到5顿饭去买一张电影票,预期肯定特别高。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涨了20%的票价,年轻人群的收入有增长20%吗,今年春节档的电影有比去年电影档的电影精彩20%吗?”她还表示,现在观众不再说“电影票贵不贵”,而是“有没有可能出现一部现象级的电影,把我的鸡血打上去,让我更愿意在某一个时间段燃去对电影的向往和信心。”

张文伯举例说,“复仇者联盟”是漫威里面商业性最强的一个品牌,“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不是靠大片拯救的,是要靠系列化影片拯救的,是要靠更多的成熟商业品牌拯救的。《复联4》通过品牌跟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个黏性非常高的关系,这个背后的逻辑叫做优先选择、相对信任、接受议价。”

田甲表示:“作为电影院的经营者来说,电影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影,肯定不是苞米花好吃。我们可能通过一个电影的宣传,或者苞米花便宜来吸引一些观众过来,但是从全年整个经营状况来说,这是非常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个点,付出和收益不匹配。所以还是呼吁一下中国能多产一些好电影。”

关于怎么看待“电影院未来核心竞争力是这些大片”的问题, 郭翌表示,这不仅仅是文艺片生存困难的问题,也是非超级英雄大片,非超越级大片怎么生存的问题,好莱坞那边也在焦虑这个问题。“一部电影的稀缺性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流媒体这个窗口期越来越短,我觉得现在最重要一个需求是稀缺性,这个电影有哪些稀缺性,跟其他片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观众没有等不及去看这种心情。”

针对迷信“大档期”的问题,张文伯表示:所谓大档期是因为市场本身提供了自然的容量,比如有假期,大家已经习惯于把节假日去电影院看电影作为相对固定的消费方式,这本身在这个时间段内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容量,当然这些投入更高,追求更高票房的片方会把影片放到这个档期里面,这个是市场规律决定的。

田甲表示,档期的核心是电影,好的电影会自带档期,档期会对电影有一个提量,但是不能提高它的上限,只可能提高一下下限。比如去年的《八佰》,以及“复联”和“速度与激情”系列,也不是特别重点的档期,都取得了优异的票房。“电影才是一个档期的核心,而不是一个档期促进多么优秀的作品。”

论坛上,郭翌还提供了一个档期稀缺度的概念。“档期饥渴度是票房爆发性增长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该档期内这个片子的饥渴度非常重要。”他希望2022年国内电影市场恢复到2019年大家所认同的规则,即22周最好的档期给国产片,另外30个冷淡档期给进口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