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李浩】据韩国KBS电视台5日报道,韩国政府已经决定,将法律中难以理解的汉字或日语表达替换为韩语。
报道称,韩国法务部4日宣布,将汉字改为韩文的四项法律(《登记特别会计法》《民事诉讼费用法》《不动产登记特别措施法》和《小额案件审判法》)的修正案当天在国务会议上获得通过。根据修改后的法案,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少用到的“收俸”(即收税)和“懈怠”(即无故逾期不履行职责)等词将改用韩语表达,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其含义。韩国法务部同时表示,法律条文如果仅使用韩语难以理解或容易引发歧义,那么应该在韩文后加括号,括号内标记汉字,比如(诉)(岁入)(算定)(反对给付)等。
此外,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不符合现代人使用语法或不自然的日语式表达,也将被韩语词汇所取代。韩国法务部方面表示,修改相关规定的目的是让更多公民能够轻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2020年韩国“韩文日”(10月9日),韩国总统文在寅提出推动“纯韩文化”,其中包括在韩国法律中用简单的韩文代替有难度的汉字术语。
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汉字在韩国曾长期占据主流文字的地位。近年来,民族主义的兴起让韩国人开始排斥汉字,但实际上韩国人的生活还是离不开汉字。每个韩国人出生后就会注明汉字姓名。据《首尔新闻》报道,韩国大法院去年年底发布通知,新增加40个人名汉字。从2022年2月14日起,总共可以使用8319个汉字(或汉字形状字符)作为名字。1990年韩国修订《户籍法》时,作为人名的汉字只有2731个。韩国的人名可用汉字是最高法院规定的,但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韩国人在寻找“独特的名字”,因此相关投诉增加,人名可用汉字数量也在增加。
在韩国,一些正式文件中仍会使用汉字,如果一个成年人搞错基础汉字,会被当成笑话看待。韩国最大在野党总统候选人尹锡悦的妻子金建希去年12月底就被爆出,其就职简历造假过程中出现多处错字,比如将汉字“姓名”写成“姓明”,“住所”写成“主所”,“职位”写成“织位”等,引发韩国媒体各种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