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学习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系列文章之四
■王凯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繁荣文艺事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国文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既是关怀和嘱托,又是希望和号召,更是鼓励和鞭策,我听后备受激励和鼓舞,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一名军队作家而言,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最重要的莫过于用更多更好的军事文学作品激发官兵斗志、抒发官兵心声、温润官兵心灵,为强军兴军贡献更为充沛的文学力量。
新时代军事文学应当更加彰显时代性,充分展现新的格局气象和风采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风格。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尔扎克才会说,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今天的人民军队,也正在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捍卫着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军队作家,面对的不仅仅是部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武器装备的更新、兵员结构的变化、作战能力的跃升、实战化训练的深入,还要面对改革大潮带来的思想洗礼、情感冲击和人生选择。从军队整体到军人个体,这变化之速、覆盖之广、影响之巨,令人于写作中常常生出落伍之感。习主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对此我深有同感。这两年,我努力把目光聚焦军队改革背景下基层官兵的奋斗、情感与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塞下曲》、中篇小说《星光》、短篇小说《洞中》等作品,试图从不同角度表现军队改革给部队和官兵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思索。我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始终处在强军兴军现场,自己的笔触能够始终伸向基层战斗生活,努力当好记录和见证强军兴军伟大事业的“书记员”。
新时代军事文学应当更加突出独特性,热情讴歌新的强军实践和火热生活。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行业,能像军队这样与国家兴亡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没有哪种职业,能像军人这样把集体使命与个体生命完全对接;也没有哪种人类行为,能像战争这样剧烈而深刻地改变整个世界和人类自身。从这个角度上讲,军事文学无疑有着最为宏阔又最为精微的创作天地,也有着极为独特和极为动人的生活资源。关键在于,军队作家能否把生活开掘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能否在生活中寻找到全新的面向。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自己的创作主要是依赖多年的军旅生活经验,虽然也能拿出一些作品,但也越来越感觉到捉襟见肘的窘况和难以为继的疲态。这两年,自己跟随解放军文工团文艺轻骑队赴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为兵服务,亲眼目睹了部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面貌,亲耳听到了基层官兵讲述的新鲜事,生活的热流每每令我心潮涌动。记得自己在隆冬时节去朱日和基地,嵌入演习部队一同行动,零下十八九摄氏度的天气,在漏风的卡车上宿营,在星空下吃自热食品,在伪装网下和战士们聊天。虽然身体吃了不少苦,却也锤炼了意志、丰富了感受、积累了素材,后来我以此创作了反映部队实战化训练的中篇小说《荒野步枪手》。正如习主席指出的,“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生动鲜活的强军故事,独具魅力的军旅生活,可亲可敬可爱的基层官兵,永远是军事文学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军事文学应当更加强调文学性,努力创造新的军旅经典和官兵形象。新中国军事文学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前辈作家有着崇高的文学理想,坚持了很高的文学标准。正如习主席指出的那样,“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讲话中,习主席引用了茅盾、柳青、托尔斯泰的名言和李白的诗句,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强大魅力。军事文学归根结底还是文学,军事文学创作只有坚持严肃真诚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标准、敢于创新的勇气,才有可能拿出与新时代相呼应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更好地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这不仅是军事文学的使命,更是军队作家的职责。
(作者为中国作协十大军队代表团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