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笔记”受追捧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陈史涌

陆军某旅火力连下士郭森的教育笔记“火”了!短短几天时间,就被连队战友们争相传阅了数十次。

那天,旅里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授课辅导。课堂上,旅领导讲述了中共一大召开过程中转移会场的惊险一幕,引发了郭森的沉思。

“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历程?对后来的历史进程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授课结束后,结合课堂上的思考,爱好绘画的郭森随即以“中共一大艰辛路”为主线画了一组漫画,并配上自己的感悟,取名“南湖上的红船”。

漫画惟妙惟肖,感言发自肺腑,将一堂课的精髓巧妙融入其中。翻开郭森的笔记本,这组“漫说心语”简洁生动,让人眼前一亮。

和郭森一样,作战支援营信息保障队女兵丁慧敏的教育笔记也受到战友们追捧。

实话实说,丁慧敏的教育笔记字迹算不上俊秀,格式也没那么规整,但入选理由却很有说服力:有理有据,有感而发,写的多是自己所想所悟,展现了内心的真情流露、思想的真实反映。

“如果仅仅把教育笔记本当成迎检的工具、留痕的载体,那就本末倒置了。”该旅宣传科干事王群旺介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旅里采取相关措施,大力提倡官兵记感悟式笔记。

入伍以来,大学生女兵刘文聪已记满了好几个笔记本,不过令她印象深刻的内容并不多。刘文聪坦言,不是自己不爱思考,而是单位曾经规定,不管什么类型的教育,不论是什么人授课,最终体现到笔记本上的,必须是严格的格式和大小标题,其他内容能不写就不写。

“本子上‘齐刷刷’,脑袋里‘白花花’。”刘文聪的看法,也代表着不少战士的心声:笔记本上,每次上课时间、地点、授课人记得清清楚楚,一二三级标题工工整整,可究竟有多少内容能够入脑入心,还真不好说。

“教育笔记是记给谁看的?当然主要是给官兵自己看的。这个问题不明确,记笔记就会变形走样。”该旅领导一针见血地说,绝不能为了记笔记而记,让形式主义弱化教育效果。对此,他们对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等法规要求,对如何记教育笔记、如何让教育笔记更“走心”进行了探索。实践中,全旅上下形成共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格式要为效果服务,不能舍本逐末。同时,要改进机关检查督导方式方法,由简单翻笔记、查登记、考背记向注重检验教育成效转变。

导向一变,教育笔记有了“活思想”。除保留授课主题、授课人等必要的元素外,官兵们主要写听课感悟和学习心得,也可以在笔记上粘贴与教育主题相关的剪报资料,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记录。同时,连队干部也行动起来,通过查看官兵的教育笔记,了解教育效果。

这些改变看似平常无奇,却让原本缺少生气的教育笔记本生动很多,不仅成了战士们抒发心声的“客户端”,也成为带兵人了解官兵思想的“晴雨表”。

教育创新不妨从笔记做起

■林晓明 毕德鹏

从我军的历史进程来看,教育笔记本是从最初的烟盒、手抄本发展而来的,一直传承延续至今。教育笔记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映,也是教育成效的一种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如何让教育笔记走笔更走心,是需要各级带兵人重视的一个课题。

当前,“翻笔记、查登记、考背记”是不少单位检验教育落实情况和教育成效的主要手段,必须加以改进创新。虽然教育笔记有助于加深官兵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但“应付式”记提纲、“迎检式”补本子的做法却不可取,不仅空耗了官兵精力,也有损政治工作的威信。

在强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当下,不妨从教育笔记做起,祛除各种形式主义,让官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教育内容和理解感悟,回归教育笔记的本真,进而引导官兵从被动书写、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同时改进教育检查督导方式方法,打破“唯笔记论”的窠臼,树立起既重过程、更看效果的鲜明导向,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