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战区陆军某旅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式——
情景微课再现激情岁月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罗 彬
一双手套,一摞照片,一段感言……一堂只有10分钟的情景微课,不经意间走红训练场,成为官兵课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
初冬寒意袭,练兵正当时。南部战区陆军某旅训练场上战车驰骋,尘土飞扬。训练间隙,一连三级军士长唐永建擦擦汗水,拿着一双手套、一摞照片走上讲台,为官兵讲述入伍20年来3次参加阅兵的难忘经历。
洗得褪色的黑色手套上,有5个大小不一的洞,防滑胶垫被磨得“伤痕累累”。正当大家诧异之际,唐永建自豪地扬了扬这双手套,开始讲述:“当时任务繁重,不到1个月的时间,这双手套虎口位置就缝补了3次,防滑胶垫也裂开掉落……感谢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感谢那么努力的自己,这双旧手套至今还激励着我奋进!”唐永建一边讲,一边小心翼翼地为官兵展示手套上的“伤疤”。
这堂情景微课,让唐永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电影回放般呈现在官兵眼前,令大家深受触动。
“唐永建主讲的这堂情景微课,之所以深受官兵喜爱,得益于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式。”该旅领导介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形式,用心设计每个细节,教育者只有用心用情,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共鸣。
针对青年官兵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该旅党委大力推广情景微课教育,指定“金牌政治教员”全程传帮带,鼓励官兵主动报名参加情景微课试讲。他们坚持用“身边人”“身边物”“身边场景”讲好“身边故事”,以真景实物引发官兵情感共鸣,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推动教育入脑入心。
“从细微的生活情景中,挖掘故事背后的意义。”榴炮二连指导员赵龙的一句话,激发了司号员曾凡强的灵感:一场新老冲锋号齐鸣的热血场景在他的脑海里翻腾,一堂创意独特的情景微课呼之欲出。
有想法才有办法。曾凡强精心策划教育方案、布置环境氛围、编写授课脚本、反复揣摩试讲,最终将一堂精彩纷呈的情景微课——《冲锋号的交接》,呈现在全连官兵面前。
一把锈迹斑斑、颜色暗沉的老冲锋号,静静“横卧”在红色绒布上;另一把通体金黄、系着鲜艳红巾的新冲锋号守护在旁。两把冲锋号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现场官兵心潮起伏,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号声一响,冲锋如潮!这支老冲锋号,曾在抗战中频频发出指挥号令。如今,它虽已完成自身历史使命,但仍是连队精神的一面旗帜,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准时、准点、准确,丝毫不差。”曾凡强的话语铿锵有力。
授课接近尾声,曾凡强右手举持新号,面向全连官兵和老冲锋号昂首挺立。旋即,17种常用军号接连吹响,响彻连队各个角落。
“军号一响,士气高涨!当激昂的冲锋号在耳畔响起,先烈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画面仿佛重现眼前,让我更加坚定了献身国防、扎根基层的决心。”课后讨论中,大学生士兵李世杰说。
一次真实情景的再现,引发官兵内心的共鸣;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激起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们被情景微课‘圈粉’啦!”一堂堂情景微课,就像是官兵心灵的“加油站”,激励他们斗志昂扬走上训练场。记者放眼望去,演兵场上一派龙腾虎跃、你追我赶的火热景象。
短评
形式活起来,学习深下去
■赵 江
情景微课之所以能赢得官兵广泛认可、激发出如火的练兵热情,就在于它契合了当下青年官兵的兴奋点,触动了心灵,引发了思想层面的“化学反应”。
“官兵们的大脑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下大力气改进教育手段、创新教育形式。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往往能让官兵“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懂、听了还想听”,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形式活起来,教育实起来,学习才能深下去。对于“网生代”“拇指一族”的青年官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贴近官兵、贴近现实,讲好官兵身边故事,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拨动心弦,进而催生练兵备战的巨大热情,激发矢志强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