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今冬未必是“冷冬” 但需对阶段性集中用电需求等做好准备-中国网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

中国发布丨今冬未必是“冷冬” 但需对阶段性集中用电需求等做好准备

来源:中国网      2021-11-10      作者:彭瑶     责任编辑:魏婧 张艳玲

中国网11月10日讯(记者 彭瑶)11月4日,今冬首次寒潮席卷全国,多地迎来初雪,北方大部地区最低气温下降幅度达10℃至14℃。11月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出现明显降雪,其中辽宁西部地区的过程降雪量已突破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中部最大积雪深度35~50厘米,内蒙古通辽市5个气象站突破历年降雪量日极值。

此前,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预计今冬会发生“拉尼娜”事件。由于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我国冬季偏冷概率是偏暖概率的两倍,今年冬天是否成为“冷冬”引发关注。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是否能达到“冷冬”还是要看具体标准。

11月8日,辽宁鞍山,停放的车辆被积雪覆盖。

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风力强等特点。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来自西伯利亚,并有来自北极极地的冷空气“助攻”,导致冷空气势力非常庞大。另一方面,最近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发生转变,南北向移动明显,极地冷空气一路南下,补充到西西伯利亚。这次冷空气从新疆开始,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一路南下越过秦岭、南岭。

降温幅度大的原因除冷空气偏强外,也由于10月中旬强冷空气过程之后,冷空气活动不强,很多地方前期温度偏高,在冷空气来临前还有升温,导致温差特别大,因此公众降温感受会非常明显。

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鉴于2020到2021年秋冬季曾出现过“拉尼娜”事件,因此今年是“双拉尼娜年”。

“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现象。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那么今年冬天会受“拉尼娜”影响成为“冷冬”吗?

“影响我国气候的不仅仅有‘拉尼娜’,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拉尼娜’年的确存在较大偏冷概率,但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贾小龙解释说。

据中国气象局预计,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季节内冷暖波动大;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其中黑龙江东部、黄河流域中部及华北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偏多2~5成。

“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贾小龙介绍,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就定义为单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数超过区域总站数的50%,则定义为区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冷冬的标准与气温偏低的程度和范围均有关系。今年预计气温偏低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能不能达到‘冷冬’还是要根据标准来看。”

“从今年的预测来看,我国南方发生类似2008年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情况的可能性较小,但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需注意对电网和交通的影响,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集中用电需求等做好应对准备。”贾小龙说。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11月9-18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其中东北地区西部和新疆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偏低4~6℃;仅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西北部、云南西南部及西藏等地偏高1~3℃。11月19-28日,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累计降水量有3~8毫米;江淮、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累计降水量5~15毫米,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低。

中国发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