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美陆军接收首批“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地面训练设施美国五角大楼日前宣布,美陆军已接收首批高超音速导弹地面训练设施,并对未来增程加农炮系统配备的新型弹药进行测试。上述举措表明,美军仍在为“大国冲突”做准备。近年来,美陆军瞄准“打赢未来联合、多域、高强度冲突”的能力目标,加速推进未来作战力量建设。实际上,美陆军此举意在争夺军费预算,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作战能力,仍要画上一个大问号。

   拓展火力打击范围

目前,美陆军近程火炮系统最大射程不超过40公里,中程火力主要依靠火箭弹和导弹,最大射程不超过300公里。为增强火力打击能力,美陆军试图通过技术升级等方式延伸火力射程,实现火力打击全程覆盖。

近程火力大幅增程。美陆军通过“增程火炮”项目将现有自行榴弹炮身管加长,获得更大出膛速度,并采用新型火箭助推炮弹增加射程。10月2日,美在亚利桑那州尤马试验场测试4枚未来增程加农炮系统配备的火箭助推增程弹。美陆军计划2026年前列装95门“增程火炮”。

中程火力强化精打。美陆军“精确打击导弹”项目对“海玛斯”火箭炮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在缩小导弹弹径的同时增加携弹量,设计射程为500公里,目前已进行4次试射,计划2025年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远程火力填补空白。自美退出《中导条约》后,美陆军试图将美海军现役“标准-6”防空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改造为陆基导弹系统,使陆军火力覆盖范围扩大至1500公里。据报道,改进型导弹系统预计2023年前列装部队。

超远程火力增效减费。美陆军“战略远程加农炮”计划试图以更低费效比提升战区外超远程火力打击能力。该炮弹将以超音速飞行,射程超过1600公里,内置全球定位系统,打击精度10米以内。炮弹单价约50万美元,计划2023年前完成实弹测试。

高超音速破壳突防。美陆军已研制出5倍音速滑翔弹,计划2023年前将首套“远程高超音速武器”原型系统列装战略火力营。另外,美陆军日前接收首批“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地面训练设施。美军声称,该弹设计速度达5马赫,能精确打击2736千米以外的目标。目前,美陆军第17野战炮兵旅第3团第5营已接收第一批原型硬件设备,包括1个操作中心、4个运输和发射装置以及重型拖车等。

美陆军野心勃勃的火力研发计划令人不由想起中途夭折的“未来战斗系统”。此次美陆军火力研发计划同样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增程火炮”身管加长后,易被发现和识别。火炮每分钟10发的自动装填装置多次遭遇技术障碍。“战略远程加农炮”外型类似冷战时期的“原子安妮”核大炮。炮体巨大笨重,机动性能差,易被锁定摧毁。另外,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很多研发项目都是重复建设。

   提升防空反导能力

目前,美陆军防空反导主要依靠“爱国者”“萨德”“复仇者”等7套互不相连的防空系统。美陆军正在改变防空反导设计思路,试图由单线式“联合杀伤链”转变为“联合杀伤网”,最终形成纵横交织的防空反导体系。

为提升一体化防空反导能力,美陆军正在研制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该系统旨在将不同层级的拦截武器与所有防空传感器集成到一个指挥控制平台,整合各防空要素,同时与美海军“一体化防空火控”系统连接,进一步扩展防空体系能力。据悉,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将于2022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此外,为弥补美陆军近程防空的短板弱项,美陆军重新加大近程防空能力建设,将重点使用功率为50千瓦至100千瓦的高能激光武器拦截空中目标。目前,已完成5千瓦和10千瓦激光武器拦截小口径迫击炮弹、无人机和小型无人机“蜂群”的实弹测试,计划于2023年将高能激光武器集成到一体化防空反导体系中。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体系即将进入实战部署,但仅与海军相连,距离多军种、多维度的一体化融合仍有差距,尚无法支撑“多域作战”目标。此外,高能激光武器耗能大,转换率低,实战运用还面临诸多挑战。

   构建极速杀伤体系

为实现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的终极目标,美陆军正以低轨侦察卫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构建极速杀伤体系。比如,美陆军“星链”计划主要是在低成本、数量多的商业低轨卫星上加载军用传感器,以形成低轨卫星侦察监视网。美陆军研发的“泰坦”地面站,内置“普罗米修斯”机器学习算法和“火焰风暴”智能软件,可实时处理卫星数据,并根据目标参数和武器性能制定打击方案,实现“发现即摧毁”。报道称,在亚利桑那州尤马试验场举行的“项目融合”实弹演习中,美陆军“从传感器到武器”的完整杀伤链时间缩短至20秒。

美陆军这种基于低轨太空卫星传感器的杀伤系统同样存在技术难关。例如,自2019年发射低轨太空卫星至今,已有至少26颗低轨卫星在大气层中坠毁。此外,目前的“项目融合”演习仅融入少量陆军兵种装备。在未来联合全域战场上,系统承载能力仍有待观察。